A21:时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1:时事
下一篇

“稀土之父”徐光宪去世

曾创新理论解决稀土分离难题,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04月2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徐光宪
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被公认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徐光宪,昨日上午在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徐光宪曾以创新理论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使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与外贸占到全世界90%以上的份额,其在晚年依然密切关注我国稀土产业,数次就稀土规划问题写信给总理。

  “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对他的去世还是很震惊。”徐光宪多年的学生,和他同在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无机化学组工作的黄春辉对新京报记者说,她是徐光宪培养出的4位院士之一。

  黄春辉说,徐先生去年5月因脑梗塞住院,过去两个月他病情恶化。徐先生住院前,依旧在科研的第一线。黄春辉说,去年暑假,90多岁高龄的他还参加了北京的一次化学大会。

  ■ 人物

  晚年写信建言总理防稀土流失

  研究成果让稀土生产成本下降四分之三 1920年,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抗战时期考入上海交大,并在当时认识了此后的终身伴侣高小霞。1946年,两人考取自费公派留学美国的名额,他此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求学、研究。

  1951年,徐光宪夫妇在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归国之前回到了祖国。夫妻二人挺过了“文革”,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为我国稀土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2年,徐光宪和他的同事接到国家任务,要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近的孪生兄弟镨和钕,经过三十年努力,他所创立并不断改进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工艺,使得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四分之三,让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品至今占到世界9成以上,迫使美日稀土分离厂停产。

  大部分的奖金都贡献给了科研经费

  因为对我国稀土领域的巨大贡献,徐光宪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常常说,做基础研究的人,不能够忘记要以国家急需为基础,不能做无本之木,而做到实际运用上时,他又比较注重提升到理论高度,就是因为有这两方面的坚持,他做出了稀土的创新理论,获得了国家奖。黄春辉说。

  获得大奖后,徐先生把大部分的奖金都贡献给了科研经费。

  在晚年,徐光宪依然关心稀土事业。因为看到我国大量出口的稀土只能卖到白菜价,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的资源流失、环境破坏,心急如焚的他在2005年至2006年,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保护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温家宝很快作出批复,要求限制稀土产量。 新京报记者 金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