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怀念】
编者按:今年于相声行可谓流年不利、频失大将。常宝霆、笑林仙去不久,昨日又传来了苏文茂先生逝世的噩耗。尽管苏先生已望米寿,仍不免让人扼腕叹息,担心“文哏相声”从此绝响。
苏文茂先生师出业内名门,1943年拜常派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先生为师,又在堪称“相声圣地”的北京启明茶社观摩和演出多年,扎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常宝堃先生在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期间壮烈牺牲,英年早逝。苏文茂受教于师门日浅,其“文哏”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源于从自身特点出发的潜心揣摩。
通过多年舞台经验积累,苏文茂形成了一种比普通相声演出用的白话更注重修辞、以文言为点缀和修饰的独有的舞台语言,结合他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口风,可谓文质彬彬,颇具知识分子风度。在表演生涯晚期,他皓首白眉的形象如学者、老教授一般儒雅潇洒,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苏文茂幼年家道中落,自小便在药铺学徒,夤缘得遇常宝堃先生才改学相声,并未有机会读书进学,这份气象更多来源于后天努力和修养。
苏文茂因擅长文哏相声被称为“文哏大师”。苏先生相声之“文”,并不仅仅体现在表演上,他还潜心钻研反复拆洗相声文本,使之与表演更为契合。相声《批三国》是一段传统作品,也是苏文茂的代表作。按照行业内口传心授的版本,“底”(节目结束处的笑料)一般会以“曹嵩的父亲是槽子糕”或“诸葛亮的爷爷是猪八戒”这样的荒诞语匆匆结尾,而苏文茂则参考观众的意见,新编了“三国中有三位数学家”的桥段,以“貂蝉研究三角(恋爱)”为底。相声行有习语,叫“千金易得,一底难求”,苏先生新编的结尾既符合原作精神,又提升了节目整体格调,更增添了喜剧效果。也难怪《批三国》人人会说,而观众们对《苏批三国》(专指苏文茂演的《批三国》)印象特别深刻。
文哏相声对演员有着极高的要求,表演稍不到位,都有可能令观众感到乏味,因此行业内也有口诀叫“文活武使”,提示演员在表演时要注入更为丰富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独苏文茂先生能做到文活不必武使、文活不勉强武使,用举手投足间与节目内容贴合的个人风格令观众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所谓“文怕文章会”,指的是这段相声在文哏相声里最难表演,而苏先生的《文章会》恰恰是其代表作之一,其深厚的功底和举重若轻的实力可见一斑。
自从相声度过了上世纪末的萧条局面以来,相声从歌颂宣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氍毹之间多被追求“爆笑”的节目和风格所占据。近年来,不少年轻演员依赖“洒狗血”的表演换取观众廉价的笑声,特别是返场小段常使用屎尿屁等俗滥包袱取悦观众,这些节目和苏文茂先生《含梨片》和《扔靴子》两个小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平哏的节目内容都是生活琐事,但苏先生依靠相声独有的表演技巧,将故事叙述得生动有趣,而最后的包袱一抖,一样山崩地裂满堂笑声彩声,这番技巧和耐心,在今天的青年相声演员中已颇为罕见。
有人说,马季先生去世后,相声进入了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而随着苏文茂等前辈谢世,相声界成就斐然、风格鲜明、自成一派的“宗师”们也渐渐寥落。但愿今后有人能取其精华,继承发展其大方潇洒、文明隽永的风格,使文哏相声一脉不致断绝,苏老泉下有知,也当含笑了。
□靳海舟(曲艺爱好者)
■ 小百科
“文哏”为什么被称“温哏”
今天人们说“文哏”一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作品的题材,主要是歪批歪讲、文字游戏;二是表演风格,以叙述为主,平实如话。过去旗人票友和知识分子下海说相声,多自矜身份,爱说这类内容比较雅致的,所以说“文哏相声”的人让人觉得多少有点墨水,跟拿人父母老婆抓哏的“臭说相声的”有所区别。实际清门浑门合流之后也无法细致区分,演员根据自己天赋和师承,适合说哪类就说哪类。有些舞台风格火爆的演员轻视文哏相声,管“文哏”叫“温哏”,意思是说他们表演温吞,观众听着不乐、没劲,再好的文哏演员都免不了挨这个骂,实则文哏相声有其独特的韵味。最近两年舞台上涌现了一些从内容到表演都更有内涵,令人耳目一新的演员,也有评论称其表演的是“新文哏”相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