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二战镜像}

瞬间与纵深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英国史》(上、下册)

作者:(美)克莱顿·罗伯茨 戴维·罗伯茨 等著 潘兴明 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3年2月

定价:168.00

一部英国通史的经典之作,综述了从史前到本世纪之初的有关英国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历史,不仅包含了解释功用,而且援用了学界在研究英国史方面最新的观点和方法。

  穿越时空的隧道,定格二战硝烟中的瞬间。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历史的烟云中经历着自己的故事。无论是日后的文化人还是政治家,在残酷的战争中,都经历了灵魂与身体的双重洗礼。显然,这无一例外地影响了他们日后的人生。在这些照片的背后,不同的悲喜剧正在渐次上演。

  闪击战下的伦敦爱书人

  当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像当年的拿破仑那样,虎视眈眈地盯着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开始望洋兴叹起来。纳粹的陆军和拿破仑麾下的无敌之师一样,可以横扫欧洲,但却无法游过大海。希特勒要想跨海远征英国,首先必须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1940年8月初,德军开始空袭英国,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战役在英伦三岛上空打响。经过持续两个月的战斗,德国空军无法摧毁英国皇家空军并夺取制空权。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此说:“在人类冲突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为这么多的人做出过这么大的贡献。”到了10月份以后,随着天气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德军已不可能再发起跨海登陆作战,希特勒只好放弃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德军将空袭重点转为夜间轰炸英国城市,以打击英国军民的士气,伦敦成为了这场“闪击战”所打击的首要目标。

  自从8月24日德军在不列颠战役期间首次空袭伦敦后,紧接着柏林也遭到英国空军的报复性轰炸,交战双方从此打破了不空袭彼此城市的默契。从9月7日开始,对伦敦的大规模“闪击战”式空袭持续了50多天,伦敦遭受重创。到10月31日,已有13000人死亡,市区1/5的房屋被炸毁,伦敦一片断壁残垣。到1941年轰炸停止的时候,将有2.7万平民死于空袭。但轰炸城市产生了跟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预期相反的效果,轰炸不但未削弱反而加强了英国人的抵抗决心。孩子们已经撤到农村,伦敦市建起了200万个瓦楞铁皮加固过的防空地下室。伦敦的《新闻晚报》指出,“每天早晨,无论夜间掉下多少炸弹,伦敦交通依然畅通,邮件照常投递,牛奶面包送到每家门口。”伦敦人甚至对朝他们扔炸弹的人也充满了礼貌,《每日快报》报道说,一名胸口挂着铁十字勋章的德国飞行员躺在他那被击落的梅塞施密特战斗机不远处,贝蒂·泰利太太和琼·史密斯小姐朝他走去,德国飞行员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是不是现在就要枪毙我?”“不”,泰利太太回答说,“我们在英格兰不干那种事,你想喝一杯茶吗?”

  持续的轰炸甚至也无法阻断伦敦人对阅读一贯的兴趣。对阅读的热爱是英国人最为突出的民族性格之一。英国出版业每年推出的新书超过了人口6倍于己的美国,英国出版报纸的人均数量超过了差不多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英国人对阅读的喜爱表现在报章杂志那源源不断的“读者来信”;表现在对文字谜语、填字游戏、字谜游戏、拼字游戏和智力竞赛的永不满足的胃口;表现在这个国家的半数集镇都有旧书店。即便在“闪击战”的打击下,伦敦人仍尽力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阅读的习惯也尽力如常。

  荷兰屋位于伦敦西部肯辛顿区,是一座始建于1605年的建筑群。19世纪,这里成为著名的文化沙龙,浪漫派诗人拜伦勋爵、托马斯·坎贝尔、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利、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荷兰屋里有一个图书馆,但在1940年9月一次持续10个小时的夜间空袭中,荷兰屋图书馆被炸毁。在图书馆被毁的一个月后的10月22日,历史的瞬间被凝固在胶片上:尽管屋顶荡然无存,周围一片狼藉,但三位穿着厚呢外套、衣冠楚楚的爱书人却表现得像是和平时期那样,从依然摆放齐整的书架上镇定自若地挑选书籍。在人类文明正遭受最严重威胁的时刻,英国人以静静的阅读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暴政的蔑视。□阎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