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书评周刊·二战镜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4:书评周刊·二战镜像

科扎克:伟人的一生都如传奇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

作者:雅努什·科扎克

版本:金城出版社 2013年8月版
科扎克和孩子们的雕像。

  科扎克欣然陪伴孩子上火车,成为个人面对纳粹勇敢与无私的象征。在其学徒米沙·弗罗布莱夫斯基看来,科扎克决定做儿童医生,放弃医学和文学,照顾孤儿,陪着犹太儿童住进犹太区,陪着儿童去特雷布林卡集中营,都源自他的本性——科扎克就是这样的人。

  1942年8月6日,波兰华沙地区的乌斯赫拉布拉兹火车站,在一群德国警察的皮鞭和枪支下,雅努什·科扎克带着他的孤儿院的犹太孩子们,平静而庄严地走上火车,走向特雷布林卡纳粹集中营。他一手拉着一个孩子,眼睛直视前方,仿佛看到的是未来。孩子们和自己的老师一起,没有哭闹,没有尖叫,而是排成四队。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儿童队伍里,有人举着小国王马特一世的旗帜——马特一世是科扎克笔下的小说《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里的主人公,一个勇敢、无畏,最终被无情流放的小男孩。所有的犹太警察自动分开道路,站在两旁向他立正敬礼。

  这一幕,是波兰教育家、儿童作家、儿童科学家雅努什·科扎克留给世人的最深情背影,后人用雕塑定格在华沙的广场上。在他去世多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78-1979年命名为“雅努什·科扎克年”,以缅怀他拒绝在战争中抛弃孤儿而被纳粹谋杀的英勇和无私。

  构筑贫苦儿童的理想天堂

  雅努什·科扎克原名是亨里克·歌德施密特,波兰籍犹太人。1904年,他从医学院毕业,夜半徘徊在贫民窟寻找流浪儿童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儿童悲惨的现状。也许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在心中向往并筹划,将来能建立一所孤儿院。

  1906年,从日俄战场上回来的科扎克来到医院,再次做起了住院医生。他在儿童医院工作了七年。他想到,儿童身患疾病,作为医生,在治好他们的疾病后,不得不眼看着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那个黑暗世界,而他的医生身份让他对此无能为力。这种遗憾和痛苦,让他萌发了举办儿童夏令营的念头,于是在1907年夏天,组织了150个来自犹太穷苦家庭的孩子参加他的夏令营。他让孩子们过上了愉快的群体生活。他甚至创设了儿童法院,让孩子们自己处理集体生活中的纠纷。

  一年后,他再次举办夏令营。这回,他更有经验,运用各种贴合儿童心理的方法,把孩子们教育得井然有序,很有进步。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他后来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伴侣,斯黛法·维尔金斯卡。他与这位女士有着共同的梦想,就是一起构筑贫苦儿童的理想天堂。

  在这一理想和决心的促使下,1910年,科扎克立志建立一所孤儿院。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他对此坚定不移。孤儿院的地址选在科洛赫马尔那大街,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选择了终身不婚,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这所孤儿院和孩子们。

  孤儿院开办得很成功,尽管科扎克和斯黛法也遇到了种种挫折和考验,但他们对儿童坚定的爱使他们坚持了下来。科扎克简直是个天生的教育者,自身童年的不幸经历使他对儿童充满了宽容和爱,他从不体罚孩子,而是用尊重、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用种种充满爱和趣味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走进这所孤儿院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人,他们的童年和人生都得到了拯救。

  战争打破幸福时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科扎克被征入伍,离开孤儿院整整四年。他最终在战争的硝烟中活了下来,回到了孤儿院,继续和他心爱的孩子们一起生活。

  他开始写《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这是一部成人向儿童学习的启示录,他让我们发现,在儿童的内心闪烁着道德的火花,也提醒我们,对完美儿童的奢求是应该被摒弃的,我们应该接受儿童成长中的各种不完美。

  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是一本教育著作中的先驱,在世界各国都有其忠实读者,人们在为小马特唏嘘的同时,也怀念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科扎克度过一段十分美妙的时光。尽管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孤儿院的运行,他得花费好大的精力,并应付不时冒出来的问题,但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快乐的呢?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然而到了1939年的春天,华沙地区被谈论最多的就是战争,波兰局部已经开始征兵,希特勒是否会发兵攻打呢?人们都在惶恐不安。斯黛法已经得到了巴勒斯坦的移民许可,但是科扎克没有为自己争取这张移民证。

  德国终于开始攻打华沙了。沦陷地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科扎克坚决不愿佩戴纳粹发的肩章,他为此被投入监狱,受了很多折磨,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出狱。但他坚决不向纳粹妥协,时常穿着波兰军装,这倔强的性格让他时常面对危险,他不为之所动。

  面对死亡时的崇高源于本性

  孤儿院的日子越来越难挨,1940年,他们先是被迫搬进了大犹太区,孩子们的食物越来越匮乏。后来,他们又在纳粹的逼迫下,搬到了更加狭小、拥挤的小犹太区,孩子的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很多孩子生病,大家没有食物,科扎克和斯黛法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搞来食物,力保能有更多的孩子活下去。

  在这样艰难的困境中,他们还是排练并演出了戏剧《邮局》,举行了音乐会。科扎克想以此给孩子打气,让他们有不屈的活下去的新年。

  局势越来越糟糕,每天都有大量的犹太人在街头被杀,尸体堆在街头,连坟地都不够用了。

  最后的日子终于到来,1942年8月6日,科扎克和孤儿院的孩子们,还有始终和他一起工作一起奉献的斯黛法女士,被赶往火车站。奔驰的火车将把他们送到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毒气室。

  科扎克带领孩子们平静地走上火车那一幕,被历史、被很多人留在心中,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灵魂的铭记,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做到多么崇高,多么坦然。但当年科扎克的学徒之一,米沙·弗罗布莱夫斯基说:“科扎克最后陪伴孩子上火车这件事,大家现在把它看得太重。其实,他在一生中做了无数个这样的决定:决定做儿童医生;决定放弃医学和文学,开始照顾孤儿;决定陪着犹太儿童住进犹太区;最后,陪着儿童去特雷布林卡集中营。这些决定都源自他的本性——他就是这样的人。”

  是的,就如同科扎克评价过别人的那句话:“伟人的一生都如传奇——虽然充满艰难险阻,却又波澜壮阔。”回顾他这一生,每一个平凡如你我这样的人,无法不被他久久感动,并且向往如他这样,为这个世界留下善良、无私和美好。

  □王悦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