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檀营小学开展多项民族武术教育,包括摔跤、刀术、角球等项目
|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刀枪棍棒,打拳摔跤……这不是武术学校的课程,而是密云县檀营小学的特色体育课。
檀营小学全称为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中心小学,学校为了传承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而开设了上述课程,全校学生均可参加。
不论几年级均可报名武术课
全长三四十厘米,且带有一定弯度的蒙古刀,在檀营小学并不是什么新鲜物品,而是体育课的练习项目,以及表演的道具。2000年起,这座有20%的学生为满族、蒙古族的小学就已开展了多项民族武术教育。
檀营小学校长郭永勤介绍,现在全校共有3支民族武术队,主要进行套路方面的教学,其中既包括刀、枪、棍等,也有拳术的授课,“总共有80人左右”。学生只要别太胖,身体较协调,不论几年级,均可报名参加。
一周三次 练好基本功再学器械
平时,学校每周会开设三次武术课程,分班级授课。刀术和摔跤属于学生踊跃报名的项目,不过能够实际操作蒙古刀,得到4年级以上。“得有基本功才能学器械。”郭永勤说,蒙古刀都带钢片,必须保证学生安全;而摔跤也要在塑胶操场的护垫上进行,避免挫伤摔伤。
此外,训练刀术时,还会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牌,也能发挥一定的防护作用。
■ 对话
通过特色教学传承民族文化
新京报:为什么开展这些特色体育教学?
檀营小学校长郭永勤:学校地处民族乡,生活着很多满蒙八旗后裔,历来就有崇文尚武的传统,即使学校不教,孩子们也会自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既然如此,不如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既能保证安全,又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因为很多项目,比如摔跤和刀术,都只有老人才会了,如果现在的孩子不学,以后老人们去世了,这个地区的特色项目就会失传。
新京报:现在有哪些项目失传?
郭永勤:其实包括摔跤在内的项目,都在逐渐萎缩,现在能教的人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都不会了。
新京报:在学校开展这些项目有没有困难?
郭永勤:主要还是场地和师资。比如场地,我们开发蒙古族摔跤项目已经有5年了,以前没有场地,只能到社区里的小摔跤室去学。直到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有了简单的体育馆,我们才聘请老师来学校进行摔跤训练。
再一个就是师资,我们有些武术项目的老师是当地人,退休后再返聘回来,还有的是引进的体院毕业学生,但很多期满后就会调出,流动性很大。学校和教委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条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