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财经
深圳的今天,是产业升级的结果,经历了放弃三来一补、放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批像富士康等企业因劳动力薪酬、土地价格撤出深圳。在高端服务业上填补了空白,深圳完成了转型。
广东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测评结果显示,广州在总分上输给了深圳。此前仲量联行发布2015城市动力指数(CMI)报告中更将深圳排在上海前面,而广州无缘上榜。有媒体称,深圳不排除再进一步取代上海的位置,形成“北深上广”的格局。
近十年以来,城市按照国际化程度、区域的重要性被划分一二三四线城市,北上广深列名一线城市。坊间还将京沪两地称之为超一线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是“唯二”的市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更因其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在政治地位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深圳超越上海非短期内可以完成。
问题出在老三的位置。广州市很早就担忧老三的位置被抢。对广州的威胁来自于深圳、天津,三地人口规模相近,都在1000万-1500万人,GDP规模也相近。直观上,GDP也成为老三位置最直接的衡量标准。
GDP还只是总量的概念。CMI认为,深圳的优势更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动力上,如航空客运量、企业总部设址率、科技公司与投资公司数、创新能力等指标。深圳在城市的资金总量、专利申请数、大型科技企业方面远远超过广州。也正是深圳在科技创新、创业与金融业等的表现,才有机构认为深圳有可能超过上海,成为中国城市中的老二。
为何深圳的新兴产业、金融业发展得如此之好?这和深圳身为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有关,贸易的活跃度、后发优势,刺激深圳追赶,自设立特区以来,深圳一直是改革的先行城市。然而,政治地位固然重要,并非决定因素。全国城市中,除北京特殊以外,上海深圳可以异军突起或保持地位,并不在于其原有的人口和经济优势,而在于新移民的引入。
深圳是从小渔村成长起来的,全市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外来移民,到2013年底,常住人口中本市户籍的仅30%。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仅仅带来了人才、消费,更带来了多元文化,容易创新,市民对新生事物的抵触情绪也小。哪怕是上海这样历史悠久的特大城市,也是在浦东设区、大发展以后才焕发新貌,浦东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非常高,浦东的GDP总量、金融和科技机构占全市的比重也远远高过其他区县。对比之下,广州的常住人口中本市户籍的占到64%。这抑制了广州的发展前景。
深圳的今天,也是产业升级的结果。深圳建市以来,以港资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设厂,是深圳最初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深圳经历了放弃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放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批像富士康等企业因劳动力薪酬、土地价格撤出深圳。“腾笼换鸟”的过程曾经是深圳迷茫的年代,后来在高端服务业上填补了空白,深圳完成了转型。
相比2009年,2012年深圳制造业人数降低了8万多人,但服务业增加了近80万人。尤其是金融业、物流等高端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造就了今天的深圳,招商银行大厦2011年一年的纳税金额就高达56.58亿元,一栋高端写字楼流出的税收和财富可以媲美一个小县城。这应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