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赴甘肃泾川探源,每一罐蜂蜜都可追溯到养蜂人,购买蜂蜜可登录“蜂产品溯源平台”
| ||
| ||
| ||
| ||
|
开栏语
世界那么大,跟我去探源!新食品周刊开设“探源”版,以新锐、科学、绿色的理念,为您调研食材源头,探求食品安全本源,呈现食品原生地或食品生产企业真实面貌。探源邀请或报名参团,请扫左侧“绿松鼠”二维码。
五月槐花香。
五月的秦川,槐花开遍山野。连绵的洋槐树林里,一串串洁白的槐花垂挂在翠绿的枝头,香满四溢。
位于甘肃泾川县的洋槐蜜产区是我国洋槐树种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高档洋槐蜜的重要源产地。
白糖水+白矾+果糖+淀粉加工假蜂蜜的消息触目惊心。那么,真正的洋槐蜜怎么来的?怎么保证货真价实?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中国蜂产品协会协助下,来到泾川蜂蜜生产源头,为消费者揭秘一罐蜂蜜的生产全过程,探寻蜂蜜食品安全本源。
清晨 开箱放蜂等待衔蜜归
追逐洋槐花开的脚步,自幼跟随父辈逐花而居的蜂农谭建光和妻子一起来到秦川,采集槐花蜜。
5月13日,天还未亮,谭光建便与妻子一起,逐一打开蜂箱,将蜜蜂放出。
谭光建和妻子开始整理两百多个蜂箱中的蜂巢。
50岁的谭光建是蟲鑫蜂产品合作社一员,养蜂已有30年。
“我是2007年加入合作社,以前都是自己跑”,谭光建对新京报记者说,与大多数蜂农一样,合作社的蜂农都曾是单户个体蜂农,主要依靠小商贩上门收购蜂蜜而营收,“但每户产量小,小商贩收购不固定,收入很不稳定,售价也没有保障。”
2007年,蜂农自发成立蜂农合作社。“大家合伙把收集的蜂蜜囤积到一起成批卖,能找到更好买家”。每户蜂农收入也由原来的年均10万元,增加到了15万元。现在合作社已有蜂农260人。
午后 每个蜂箱可收集10斤蜜
午后的阳光下,槐花清甜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山坡。
经过蜜蜂一天的劳碌,上千只蜂巢中已浸满晶莹的蜜糖。“每个蜂箱一天能收集5到10斤蜂蜜。”
谭光建揭开蜂箱,小心地拿出巢脾,抖落几只仍停留在上面的蜜蜂,将多余的蜂蜡切除,随后放入摇蜜机进行摇蜜,利用离心力将蜂蜜摇出,灌入蜂蜜专用桶。
追溯 每批蜂蜜都标注蜂农信息
摇蜜结束,谭光建把当天收集到的所有蜂蜜灌入一个标注有自己身份信息的蜂蜜专用桶。这些成桶的蜂蜜几天后将成批运走,进行过滤和加工。
“每户蜂农的蜂蜜作为单独的一个批次进行加工”,蟲鑫蜂产品合作社理事长王顺介绍,蜂蜜经过滤后便可装桶运往工厂,进行灭菌、检验。而每一批次的产品包装上都会标注该蜂农的个人信息,“以便每一级加工商和消费者能查询每一瓶蜂蜜的货源信息”。
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赵小川说,市场上频现蜂蜜假冒伪劣的乱象,做到每一瓶蜜有据可查至关重要。2013年协会的“蜂产品溯源信息管理平台”上线,对公众开放。消费者输入商品条码和批次号,就可查询到所购买的蜂蜜产品信息,包括生产时间、地点、生产的蜂农、加工企业和检验数据等信息,实现蜂蜜产品可溯源。目前平台注册企业已有120余家,注册蜂农300多个。
困境 养蜂人和蜜蜂群都在减少
“只能不停地迁徙,去守住下一片初晴花季。”一首现代诗如此描述养蜂人。
频繁的迁徙,每日重复的劳作,不稳定的收入以及低价掺假蜂蜜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追随父辈蜂农的脚步,继续从事养蜂。
蟲鑫蜂产品合作社理事长王顺介绍说,在合作社的260名养蜂者中,年龄最小的也已有45岁,一些年过65岁的蜂农仍在劳作,“后继的学徒和年轻蜂农很少,很难想象几年后养蜂业的前景”。
蜂农后继无人的同时,全球蜜蜂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据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蜜蜂现状的研究报告,全球蜜蜂群数量节节下滑,欧洲蜜蜂数量减少10%-30%,美国地区蜜蜂数量减少30%,中东地区数量锐减高达8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负责人表示,蜜蜂群减少的状况令人担忧,占人类食物总量90%的约100种农作物中,有70%是通过蜜蜂来授粉的,如果蜜蜂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生存。
为此,中国蜂产品协会联合中粮悦活启动“拯救蜜蜂公益项目”,在京东发起众筹,推广可追溯的蜂产品,众筹资金将全部返还给蜂农。“此项目旨在鼓励和回报坚持品质的蜂产品生产者,呼吁更多的蜂农加入质量追溯体系,也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可溯源的可靠蜂蜜产品,推进蜂蜜市场的健康发展。”中粮悦活项目负责人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