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生育观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

  举一反三

  取代弄璋与弄瓦说法的是,“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为何如此?生育具有明显的经济机制。从这个视角去看,就会发现,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男女的优势,有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中国传统把生儿子称为弄璋之喜,把生女儿称为弄瓦之喜。瓦是什么,无需多言,那么璋是什么呢?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由此可见,在传统观念中,生男生女,父母的喜悦程度是不同的。不过,在当下中国,观念似乎变化得很快。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陆方文副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刘国恩,合作研究了《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课题。通过采集独生子女父母的个体幸福感指标、子女的数量、性别和年龄以及教育、收入、健康等,研究发现,在子女婴幼儿以及中小学阶段,性别对父母并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7岁至30岁时,尤其是24岁至30岁期间,男孩父母的幸福感,与女孩父母比起来,要显著降低。

  直接的原因当然非常明显。当下中国,男女性别失衡,在婚姻市场上,男性之间的竞争加大,这种焦虑感势必传导给父母,影响父母的幸福感。也许,催婚的焦虑,大龄男女青年的父母都一样,但是,在中国,男性青年的父母,有着更具体的经济压力。

  传统中,女方嫁入夫家,男方承担住房,这并不算太难的事。而在当下的中国,房价高昂,传统婚姻中男方应该承担居住房屋的成本,相比于其他婚姻中的嫁妆与彩礼,非常之高。这种现实而具体的经济压力,是最直接影响男孩父母幸福感的原因。所以,取代弄璋与弄瓦说法的是,“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

  不过,在这些因素之外,其实社会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也同样重要。生育具有明显的经济机制。从这个视角去看,就会发现,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男女的优势,有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记得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有同学说,你们城里人说农村人重男轻女,其实,重男轻女当然是有理由的,在我们那里,如果一家有几个男孩子,种地的种地,打工的打工,即使不能大富,但很容易保持村里中等富裕的水平。对于小农经济而言,这种说法当然是成立的,农业劳动是重体力劳动,男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在农业劳动中,他们比女性更具优势。而且,小农经济中,治安、协调、决策等公共品不成熟,一个家庭男丁兴旺,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在历史的长河中,久而久之,这些优势就自然会形成传统观念。

  不过,既然传统是有着经济基础的,那么,当经济基础飞速变化,传统也会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取代了农业劳动,这对传统的男女观是一次严重的冲击。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多的高薪岗位完全脱离体力,使得女性在职场上与男性能平分秋色。而且,社会化大分工的确立,公用服务的完善,不但体力劳动可以在市场上寻找到替代品,而且,陌生人社会的大城市中,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安全、地位,不再依靠家庭的体力。

  所以,男孩与女孩在经济中的地位,与经济发展的程度、结构、生产类型有关。这就意味着,与城市化程度有关。实际上,在大城市中,生男生女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生育中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也是对父母最重要的利益,是子女的赡养与照顾,随着传统变迁,男孩在这方面的优势也降低了。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男性是迎娶女性,是女方到男方家里居住,这样男孩就能一直陪伴父母,而且,男方家里还多了一个劳动力。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孩子更能照顾父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家庭越来越小型化,三口之家成为常态。婚后买房子,搬出去成为惯例。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将来父母老了的时候,多半都不留在身边。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多人还在家乡之外的城市定居、生活。这时,养儿防老,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与照顾,依靠的就不再是“迎娶-共同居住”这样固定的、制度化、甚至强制性的机制,更多的依靠感情纽带,而女孩子在这方面,比男孩子显然更细心,也更愿意照顾父母。

  经济、社会发展,男女分工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生男生女的观念也必然没市场了。

  □刘远举(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