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娱新闻·作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娱新闻·作品

央视纪录频道下周一开播新片,7集实录百余位普通中国人的生意与生活

看这些小人物,怎么《与全世界做生意》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央视纪录频道在微博上分享了岩井俊二执导的动画短片《TOWN WORKERS》,普通人的梦想,你是否关注过?
一个十平方米的铺位,售价800万,只差12个国家这里的商品就可覆盖全球,这就是发生在义乌的故事。

  在超市打零工的女孩、上门取包裹的快递员、小商品市场里的摊主……你是否关心过他们的梦想?可能他们中有人想做个棒球手,有人想开间小店,也有人想的是能和全世界做生意。生意有大小,梦想无大小,正如片中一位故事人物所言:“人必须得先做梦啊,没有梦老天爷怎么知道你想干什么,你要去哪儿?”遍寻世界6大洲12个国家,深入中国近40个市县,纪实拍摄120多个普通中国人与世界各国做生意的故事,记录那些被生意改变的生活和生命,这就是央视纪录频道即将于下周一(5月25日)20点开播的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

  核心

  从普通人角度看中国经济

  《与全世界做生意》是由央视纪录频道精英团队制作,团队主创曾制作过纪录片《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等。音乐人小柯为本片创作主题音乐,这也是小柯首次为纪录片作曲。该片共7集,每集50分钟。“当下,中国最活跃的就是经济生活,是和世界的交流。本片就是通过经济这个角度去看社会变化、去看中国和世界的交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这三十多年来,最值得称道、最应感自豪,当然也是最应该拍摄和记录的部分,伴随着一切的,是中国和世界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该片总导演、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说。

  生意是一种语言,贸易是一种文化。今天,任何地区的任何商品都可能成为全球生意的主题,各种货物在绕地球高速飞行。这是已经发生的历史,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制片人张旭表示,在拍摄时自己特别想看一看,一桩桩生意背后,中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通过他们所认识的中国又是怎样的?”

  故事

  我们的生活里藏着“订单”

  广阔的美国草原上一位倔强的“中国老男人”,刚刚在谈笑间赢得了与美国人的商业谈判,正温柔地朗诵着青春年少时创作的诗歌:“地平线延伸到心灵的深处,英俊的牧人挥舞着皮鞭……”;在意大利二十多年的林洁,每年接待一万多名来自中国的游客,生意虽然经营得不错,但她从未踏入当地小镇附近的墓地,因为她始终在纠结叶落归根的事。

  以上的一个个人物故事,就是本片所讲述的生意,看上去甚至像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谁又不懂生意呢?懂生活就该懂生意”,周艳坦言,“本片也是如此,它不是财富故事会,也不是生意经,而是讲做生意这件事本身改变了中国人和世界。我们更多地聚焦于生意背后的普通中国人,希望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展现他们的快乐与忧伤,塑造一个商业社会众生相,记录那些被生意改变了的生活和生命。”

  究竟什么是生意?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看片后认为:“看片之前,我以为一部关于生意的片子无非是,订单!订单!订单!但看过后我发现,这部片子真正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正是这些小人物,向这个世界展现出最有活力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情味,以及很多生意之外的中国情怀。”

  细节

  外商有乡愁手艺人有底线

  片中,在汽车之城都灵,被员工认为急性子的中国老板说他其实并不喜欢快,他甚至很奇怪自己竟从24岁起就开始长白头发了,说着他缓缓地给自己斟了一杯茶;江苏泰州的百年木雕世家,技艺高超的师傅,接到了意外的订单要求,他一把扔掉正在打磨雕像的工具,怒吼道:“没这个做法!手艺人是有底线的!”;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一角,离家多年的中国店铺老板,无数遍看着一部周星驰的老片,他说,“这部片子可是普通话的配音哦!”

  这些细节的呈现,尽管只是生意和生活的一个切面,却是片中主人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本片纪实的比例较大,但并不是对一个人物或商业事件从头到尾的记录,而是选取某个人生意或生活的一个片段切入。我们不追求完整和全面,只想切入一个正在发生的侧面,但这个侧面所折射出的一定是真实而滚烫的生活。”谈到本片的叙事结构时,周艳这样说。

  视觉

  同期声配“毛茸茸”剪辑

  全片拍摄的都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镜头语言采取现在进行时,编导们也尽可能地用影像和声音来实现纪实效果。在制片人张旭看来,纪实,是开始构思节目时就定下来的风格。“我们不选最完美的镜头,而是选最真实的镜头,让它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甚至是‘毛茸茸’的原生态。” 执行总导演张铭欢谈到:“尤其是在一些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发生时,你会发现镜头有晃动,不够平稳,但却真实表现了人物鲜活的状态和情绪。我们也有意识地保留了这些‘毛边’。”

  现场声和同期声的大量使用,也是本片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本片也对各地繁华的国际都市、广袤的蒙古草原、风情万种的中东、色彩艳丽的非洲村落、边境小镇等等都有极致专业的全景展现。

  看点预告

  1 九十名埃塞俄比亚年轻人正在中国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一年后,他们将带走的,不仅是中国企业强悍的军事化管理,还有一口喜感十足的汉语,几招有模有样的太极拳,可能还有对中国菜的无限怀念。

  2 全世界机车爱好者的偶像保罗正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一款“中国龙概念车”,交车的日子迫在眉睫,双方关于龙的形象却还在反复磨合。

  3 纽约时装周,充溢着青春和梦想,中国超模刘雯和更年轻的一代正一步步踏入国际主流时尚圈,这里是艺术和创造的舞台,更是对“美”的定价争夺。

  4 云南,亚洲最大的鲜花拍卖市场里,鲜花在与时间赛跑,但孕育鲜花却需要时间的汗水。如何把握时间的快与慢?中国的花农和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荷兰老板,共同分享了这个秘密。

  5 为了经营出一条打破国家壁垒、经中亚直抵欧洲的“渝新欧”大通道,一群年轻的国际铁路协调人,决心开辟出崭新的贸易速度,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的?

  像这样中外交融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经济繁荣的景象,注定是由那些生机勃勃的生意汇聚的。“生意”让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普遍链接起来,并且开始更加纵深地沟通。执行总导演张铭欢说:“在生意的一进一出中,中国与世界亲密沟通、无限交融。这也是本片想表达的核心。”

  本片并不是一部“生意经”,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意背后的“人”,全片由30多个正在发生的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组成,七集主题涉及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中国人、中国传统老生意、拼抢时间的各类和速度有关的生意、创意产业等等领域。其中,第三集《买卖不死》中讲述了江苏泰州的百年木雕世家、上海外滩的老裁缝店、玉石交易、景德镇瓷器等自古流传下的古老买卖;第五集《大生意》则将视线对准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各类中国生意人,比如遍及全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多哈新港工程修建以及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处理各国交易的小商人。记者分别采访了总导演、第三集、第五集分集导演,试图还原记录团队当初“如何选人、如何找人”背后的故事。

  总导演周艳:全片没有商业植入

  新京报:片中主人公和他们所从事的“生意”是按照什么标准选择的?

  周艳:首先标准希望可以做到行业丰富。每个人物的选择也符合各集主题,从大众喜欢的角度看经济生活。在选故事上也很纠结,又想解密,又怕离得太远。有的生意又太熟悉,比如我们讲“速度”肯定要选一个快递来拍,但不想拍老总,而是拍每天打拼的人,还拍了一个小快递员。他最后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个网店小老板,因为我收快件的时候发现有的网店货单都是发往美国,感觉是大公司,去了一看就是两三台电脑,那我也能做。

  新京报:所选取的生意人并没有特别尖端领域的,大多数还是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这是有意的吗?

  周艳:对,我们没有挑选特别复杂的生意,而是用最简化,最简单的信息告诉大家经济是什么。片子里面没有金融界的故事,因为我们不能天天在股票交易所里拍,而且金融领域是内行人很好理解,但不明白的人要花很多笔墨,而且很枯燥。片子里也没有大型企业、海外并购这些内容,因为片子最初定位就是偏纪实的,其中几乎没有回溯历史,没有说你的第一桶金哪里来,不会用口述形式回溯历史,所有展现的内容都是要能拍到的。

  新京报:本片拍摄中最大的挑战是把“经济”这个概念讲清楚吗?

  周艳:最大的难点是处理生意和生活的关系。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说,这个片子和我想象得不一样,如果想看怎么赚钱、财富故事会,哪门生意怎么做最后赚到钱了,那不是我们做的,我们还是希望记录被生意改变的生活。

  我们的导演组成员最开始说,经济的事不懂。但我们每天睁眼就在经济生活中,用什么打车软件,喝什么牌子的咖啡。所以要把经济当做生活来拍摄,让更多不懂经济的人有共鸣。这在拍摄中很难处理,毕竟拍的是个生意,要花一部分篇幅去讲生意。比如说要是美食就没有障碍,也不用铺垫,但生意总要提供基本信息,我们国际上什么地位,怎么操作的,交代那些信息在这么短篇幅有难度。

  新京报:片中出现的主人公都让人印象很深,会有不少观众看完这个片子感觉“故事性大过经济”,你在片中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周艳:商业中有一些价值是我们想表达的,它要求我们是独立的个体、自由的环境,而自由、平等、独立,这些词汇都是和商业联系的。商业必须妥协、互利,充满包容和学习,这些都很有意思。片中的主人公不同程度都在接受世界商业的规则,可能他们的出发点只是想赚钱,但慢慢会感受到这些规则对他们的影响。

  新京报:你觉得中国人能和全世界做生意的“秘籍”是什么?

  周艳:我们有一集说的是中国人去埃塞俄比亚开鞋厂,世界超过50%的鞋都是中国人生产的。在当地招工,有很多国际公司竞标,但中国人善于和当地人搞关系,会把工程的食品供应给当地人,实际上是给当地人创立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关系。中国人能在非洲呆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这赚钱是要给当地人利益。

  新京报:片中也出现了一些品牌的名称,有商家植入吗?

  周艳:没有植入。我们从开始就小心处理了这一点,因为片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品牌,在国外这种纪录片也完全回避不了,比如《黑咖啡》一集都讲某个咖啡品牌,法国拍的《香水》里面也有大量品牌。我们最早定下的就是不需要企业投入,这样自己的表达不受他们干扰。比如我们拍快递,他们实际是不让拍的,但我们讲“速度”一定要有一个快递,那就选最大的,最终所选的快递公司也确实在做国际化,但他们说不需要做宣传,一直不同意。后来在一个国际快递行业会议上,导演直接去会场找了他们,这才同意。

  主人公怎么找

  裁缝动作感动导演

  我印象最深的主人公是定制西装故事中的红帮裁缝陈家宁。你不用听他说一句话,只要看他的动作,看他抽出一匹布料从容地展开、整理,每一个动作,都极其专注、认真、笃定而又充满美感。在拍摄这一段的时候,旁观的我完全被深深打动,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真正的职人,终其一生、磨炼技能。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传统和坚守的内在力量。陈家宁曾是一个热爱音响、热爱摇滚、热爱摄影的年轻人,当他真正进入这个职业的时候,他可以放弃所有的业余爱好,只做这一件事,正如他所说,“当我们一投入进来,就打算付出自己的一生。”

  我最初是通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生于红帮 不止于红帮》了解到陈家宁父子和他们的裁缝店的。其实这是我这集五个故事里唯一对我来说完全不在预料的一个。当时我们的总导演周艳给我推荐了这篇文章,我一看,马上就觉得陈家宁和他的儿子给人的感觉非常好,非常适合。他们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观念的不同,又是在上海这样一个风云际会、中外文化碰撞的地方,这些诸多的元素,都非常能够代表我们片子新旧交替、传统和现代的主题。在后续的调研和拍摄中,也非常难得,陈家宁和他的儿子都对我敞开心扉地说了很多肺腑之言,所以最后的故事感觉是非常真实的。

  口述:杨晓清(第三集《买卖不死》导演)

  千万富翁全年无休

  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义乌故事的主人公吴福斌的妻子,因为她说出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当时我们正在拍他们一家人吃晚饭,结果他妻子突然情绪爆发,说起自己一个人做生意,连丈夫的面都很少见到,家里每个人都很辛苦;整个义乌的人生活节奏都太快了,几乎没有生活。

  当时寻找人物的时候有一个大方向,希望找做小生意的主人公,比如做冰箱贴、圣诞树这样的商品,锁定商品之后再通过商品找人物。当时通过很多不同的途径,到商贸城去打听这类商品的店铺分布区域,通过当地的行业协会了解情况等等,见了十几个人物,最后选定了吴福斌和他的姐姐。这两个人物给人感觉有年轻人的朝气,而且他们身上除了商人的气质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和他们聊天的时候就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和生意的关系有一种反思。姐弟俩已经是千万富翁,但全年无休,不停地说“我们停不下来”,中午就在店铺吃盒饭,他们的生活就是一边抱怨太累,一边说“钱来了也得赚啊”,就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口述:胡珩(第五集《大生意》导演)

  C06-C07版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