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城事

西河沿小区力争年底前完成动迁

为原址重建改善性回迁项目;引入外迁房源动迁量增加,目前剩144户未签约搬迁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李金凤一家住在西河沿小区9号楼里,这个建筑面积只有53平米的小两居室,最多时住过7口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李金凤同意搬迁并将行李打包。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和平里街道的西河沿小区是今年东城区危改项目的重点工程之一。从2009年8月开始,西河沿小区启动了搬迁工作,迄今为止80%以上的居民已经搬迁。

  对于安外西河沿小区144户未签约的居民而言,家中没钱、房子太小、人口过多等“困难”是他们迟迟不愿搬走的理由。随着进入拆迁阶段,本已老旧的小区显得更为破败:垃圾满地、楼道卫生状况堪忧、电视有线信号中断、家中物品损坏无人修理。那些已经签约居民的“困难”也与日俱增。

  53平米住着7口人

  从安德路上往南取一条小路,没走多久就见动迁的痕迹。灰色围挡上随处可见“尽早签约占主动”“快签协议早搬家”标语,干瘦的毛笔字迹经过日晒雨淋已经褪色。

  李金凤(化名)家就在西河沿小区9号楼里,楼北侧的10号楼已经拆除完毕,蓝色的围挡中间只剩下废墟和瓦砾。

  一进李金凤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逼仄感,家中的物件几乎占据了房屋的每一寸空间。这房子是建筑面积53平米的小两居室,平常有3口人常住,最多的时候也挤过7口人。

  家里来人一多,她就四处找凳子往家里唯一的一块空地儿那摆,四五个人围坐着就肩碰着肩膝促着膝。

  一边的床上躺着久病不起的妹妹,李金凤倒是习惯了这样的局促,厨房里如此,厕所里如此。另外一个房间,除了一张大床垫子,就只能挤下一排板柜。“一掀门帘就上炕,现在这个屋子里是我弟弟和侄子住。”

  李金凤说,这个小区冬天一直没有暖气,居民只能通过“土办法”取暖。在小屋里居住的5个冬天,因为陆续有邻居搬走,楼里越来越不保暖,冬天非常寒冷。去年冬天,因为楼上已搬走的居民家里漏水,数九寒天里楼上淌下来的水渗入她家里,不一会就结成冰,屋子里一热,冰就化了一地,床垫子也被泡烂。

  从2009年起,这片地搬迁工作就没有停止,但在李金凤这“卡壳”了。按照回迁政策,现有居室1:1的比例回迁,新房较原来增加的面积按5000元一平米的价格补差价。眼看着侄子要成家,回迁对李金凤来说并不能解决现在的居住紧张问题。两次和动迁指挥部谈,李金凤家里的实际情况成为指挥部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签约后在仓库住六年

  2009年9月,当听到西河沿小区拆迁的消息时,周先生很高兴。根据拆迁补偿政策,交几万元,可以将原先53平米的小两居置换为88平米的大两居,而且新房子有暖气、有中央绿地、有商业配套。

  周先生是残疾人,家中没有其他住房,儿子也到了适婚年龄,家中的“困难”不少。不过在周先生看来,困难虽然没有完全解决,但危改后住房面积增大、居住条件改善是好事。于是,在贴出拆迁通告的第二天,周先生就签了约,并选择了位置最好的临河两居室。根据协议,新小区将于2012年4月底前“交钥匙”。那时正好儿子也将大学毕业。

  由于家中没有多余住房,周先生一家只得暂时居住在自营照相馆后身临时搭建的仓库中。本以为只是临时周转,怎奈工期一推再推,在仓库一住就是六年。为了居住更为舒适,周先生自己改造了上下水,并布置了简易的厕所、浴室和厨房,小屋看起来倒也井井有条。不过,一到寒冬时节,简易房就冷得像个冰窖,开着电暖器也会冻得瑟瑟发抖;到了酷暑时日,房子又变为蒸笼,各种降温措施也无法阻止蒸腾的暑热。

  谈到六年在外周转的经历,周先生心里也觉得别扭。六年了,那些坚持不走的邻居尚有屋可住,自己却不得不挤在简易房中,“早走的到底是占便宜还是吃亏呢?”

  避免让早搬迁户吃亏

  对于像李金凤这种条件确实困难的情况,负责此次拆迁安置工作的北京腾利达公司负责人介绍说,2013年以来他们又提供了外迁安置房的方案,拆迁居民可以选择相应外迁房源。虽然和西河沿比较,经适房距离市中心稍远,但面积更大,可以满足部分居民改善的需求。

  这名负责人说,自从增加了外迁安置房补偿方案后,动迁进度明显加快,现在只剩下144户尚未搬迁。西河沿地区搬迁已经持续了6年,东城区政府今年已经将这片地列入重点项目,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居民动迁。

  为了让久拖不下的安外西河沿项目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全部搬迁,从去年年底开始,东城区政府从区住建委、房地一中心、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抽调了100多名干部,成立了13个工作组推进搬迁工作。

  据东城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底工作组入驻以来,已有90户居民签约,搬迁进度较之前明显加快。

  通过学习政策、和滞留居民实际接触,项目工作组的严工发现,政府对于住房有多种保障政策,小区中不少住房困难的居民本可以通过申请经适房、两限房满足居住需求,但大多数居民对这些政策并不了解,把改善住房、改善生活的希望全部“绑架”在拆迁上。加上早先有的地方拆迁工作中补偿标准前后不一,致使滞留百姓对拆迁的心理预期过高。

  严工表示,对于每一户的补偿安置条件,工作组提出的方案都要经过联审会的严格审核。政府要求安外西河沿危改项目,做到拆迁工作依法、透明、公正。

  司法程序是最后选择

  腾利达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于合理的要求,工作组尽力协调,让居民和拆迁公司达成一致。而对于寻衅滋事、拒绝商谈、漫天要价的住户,拆迁公司表示,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截至5月10日,已向人民法院申请依法强制执行8户。

  腾利达公司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描述了一则被司法强制执行的案例。这户居民原本一家三口居住在一个53平米的两居室中,提出的补偿条件是回迁两个两居加200万,或者外迁两套三居加300万。在商谈无效的情况下,通过司法程序、经法院裁定,对这户居民实施了强制执行。

  这名负责人表示,强制执行是依照法律加快搬迁进度的一种手段。对于强制执行的居民,政府会提供周转住房,周转房的房租需要自掏腰包。“司法程序是西河沿拆迁工作最后的、但也是必要的选择。”

  在周先生的照相馆中,他的妻子坐在柜台前招呼前来照相的客人。妻子几年前被诊断为乳腺癌,经过放疗、化疗,现在病情还算稳定,但已经站不起来。周先生说,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妻子的身体状况,怕她不能活到搬进88平米新家的那一天。从2009年至今,自己的照相馆已为小区中去世的二十几位老人做了遗像,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比这些人幸运些。

  李金凤接受外迁,她希望外迁后的新房子能够让家中的几口人“分得开、住得下”。在小屋阳台旁边的架子上,李金凤已经将家中的大部分物什整理好,装到纸箱里,并盖上一块布。“我经常搬出来晾晾,将来这些东西要干干净净地搬到新家。”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郭超 实习生孙易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