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文娱新闻·观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文娱新闻·观影

嫌《十二公民》太严肃?那是你忘了怎么思考

2015年05月2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从第一次11:1的“有罪”判定(左图),到最后12:0的“无罪”结论(右图),每个“陪审员”都用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交锋。

  《十二公民》 NO.485 76分

  观影时间:5月21日

  观影地点:国瑞城百老汇影城

  观影人数:10人

  上映已近六十年,史上最伟大的法律电影之一的《十二怒汉》又一次证明了它电影文本的旺盛生命力,人艺年轻一代戏剧导演中的佼佼者徐昂以《十二公民》做出了将其本土化的尝试,而第一次执电影导筒的他就以此处女作获得了罗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影片比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电影都具有更加严肃的本质与更为清晰的表达,这一点在沾染了沉重铜臭气的影坛现实面前,尤为显得可贵。虽然影片更近似一个很难复制的电影文本实验,过于强烈的舞台感与相对夸张的话剧表演都多少在拒绝着当代年轻观众,但只要看过的人,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轻浅浮华的感受,而是带点认真的思考。新京报观影团于昨日组织观众观赏了这部影片,参与的读者观众为该片打出76分的平均分。

  探索与妥协

  一次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尝试

  作为公认的影史经典,西德尼·吕美特的《十二怒汉》的确有让后人趋之若鹜重新诠释的吸引力,影片极简的戏剧结构与场景设置,却有着惊人的容纳空间,从制度与人性、公正与偏见、理性与感性,到程序正义与实际正义的辩证等命题都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

  《十二公民》是一次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尝试,徐昂看到了这一文本本土化的潜力,在原作中加入相当多对当下中国社会万象的展示和探讨,而同时现实因素也让他不得不做出若干妥协,在这种种被动的妥协中是否都有他本人因势利导加入的创作元素我们不得而知,但《十二公民》的改造让影片看似与原版有着高相似度,实际上的确有着微妙而不容忽视的差别。由于我国实际上没有陪审团制度,徐昂将影片中的陪审团讨论设置为大学法学院考试后家长的配合工作。而这种近乎模拟游戏的讨论带来的先天不足是,原版在逼仄环境中针对生死罪否的唇枪舌剑注定会失色不少,何冰一次次摆出老好人的笑脸说着“我就想讨论讨论”时,还没有同样由他饰演的大宋提刑官嘴里的“人命大于天”来得有分量(意味深长的是,这位“陪审员”最后特意被揭示是位检察官)。

  讨论与倾诉

  用对话折射万花筒般的社会图景

  《十二公民》更大的价值其实在于将各种身份和阶层的人置于一堂,假定让他们以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中很难做到的诚恳态度进行对话,以此折射出万花筒般的中国社会图景。然而,这实际上也成为影片最易被诟病之处。《十二怒汉》之精妙,在于片中角色并没有独白般告解人生,他们人性中的光华及弱点隐匿在一句句看似或闲聊、或牢骚、或愤怒的台词中,隐匿在一次次投票与激辩背后制度与人性的碰撞里。与此相比《十二公民》显得太过贪婪,它试图将中国社会种种显性的众生相凝聚在十二个人身上,几个主要角色太有倾诉欲望,太容易被勾出畅谈人生的兴致。

  在摄影机的紧追不舍之下,除去韩童生以一己之力压榨出的哥一角(3号陪审员)的层次感外(而他同样倚靠的是极尽过火的话剧式表演),其他角色的诠释多数显得有些直白。导演野心勃勃想要揭去网络社会给鲜活个体打上的“干爹”“富二代”“拆迁户”“河南人”等等程式化与漫画式的标签,但他“平反”意愿的急切与焦躁却不亚于那些贴标签的网民,最终也留下不少“求知若渴的学校保安”“干爹和干女儿也可能是真爱”这样社会新闻一般的新标签。

  追求与伤害

  最形象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的距离

  当然,不得不承认徐昂在多方掣肘且改编余地有限的情况下,已经将剧本打磨得十分圆熟,也基本上达成了他在影片中所要追求的目标,影片的主题实际上也已经由原版对真相是否存在、人性与制度彼此打磨的聚焦,转移为寻找国人沟通困境的源头与出路。而退一步讲,这也可以说是更加现实的目标。

  《十二公民》在观影过程中体验良好,颇有让人屏息凝神之功效(部分受益于原版紧密的节奏与紧绷的氛围,如演示匕首刺入角度等戏份),虽然题材淮北为枳,但仍犹有余甘。结尾8号的检察官身份更不啻一种诡谲的悖论,仿佛刚刚过去的一个半小时是一场法律知识讲座。这样的身份设定与原版影片中亨利·方达建筑师的职业天差地别,虽然这未必是徐昂有意为之(《十二公民》由国家检察机关支持拍摄),但却用最形象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的距离:亨利·方达只是毫无法律背景的普通人,在完成一次陪审员义务后他将同其他陪审员一样穿上外套汇入万千民众之中;而何冰苦心孤诣只想着给一群无甚法律常识又偏见傍身的老百姓现身说法讲上一课,在一场无法真正决定审判结果的讨论后,他拾起检察官证,融入温馨到晃眼的暮色里。

  ■ 观众评语

  ●剧本算是没糟蹋好东西,可惜表演的话剧风格太重。表演基本靠吼,转折基本靠抖。已经看过了四版《十二怒汉》,中国版有点心虚气短。(65分)

  ●戴着镣铐跳舞,这样的西方法系背景本土化成这样,真的已经很棒了,总比狗血青春片好看吧?!影院里多点这样的片子,绝对有意义得多。(80分)

  ●虽然主体结构基本没变,但能看出台词很下工夫,加入了不少中国社会的元素:地域歧视、仇富心理、“反右”伤痕、代际鸿沟等等……有针砭时弊的心思就已属难得。(75分)

  撰文/竹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