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了北京市105中学,更名为交大附中二分校;并入北京市陶行知中学,成为交大附中东校区。至此,交大附中已经“一校六址”,在校生达到7000余人,成为海淀区“最大规模的学校”。
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校长戴文胜一直在思考,在凸显各个校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怎样使其“从行到心”地融入到交大附中文化中,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
密云办学三载提升薄弱校
一个校长管好一所学校不容易,同时接管这么多学校,如何保证每个校区的特色与质量呢?对此,戴文胜也坦陈,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于他个人,这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学校找到了成功的案例:集团内的密云分校三年上了三个台阶。
据了解,2012年6月,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海淀教委和密云教委正式签订协议,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与密云四中合作办学,原密云四中正式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
合作办学前,原密云四中在密云县的整体成绩处于薄弱校行列。合作办学一年后,学校中考综合成绩已跻身密云县初中校前十行列。第二年中考时,学校已经在密云县名列前茅。今年是学校一体化建设的第三年,学校在课程建设和学业水平上又有了提高。目前已在区域内摆脱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师友互助帮扶“学困生”
密云分校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变化,戴文胜认为,最核心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们找到归宿与归属感。
“这关键在于老师角色的转变。”戴文胜说,“班主任往往这样认为,这个班是我的,我要建设,我要设计,既辛苦又缺乏实效,而现在的观点是,这个班是我们大家的,每一个人都是建设和设计的主体。”因为有了归属感,学生越来越喜欢班级、喜欢伙伴、喜欢学校。
在“学困生”较多的情况下,学校在课堂教学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师友互助的方式,通过结对子实现共同进步。“徒弟每天要向师傅叙述一天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断地表达和叙述实际上就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戴文胜说,这个过程就是让学习实时发生,及时固化。
2013年,密云分校紧接着在选修课和校本课程上进行了系列改革。“课程一丰富,给学生和老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学生有选择了,学生因课程感到更加愉快了。”
计划为学生开设幸福课
5月15日,交大附中本校区的常规课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球王争霸赛、社团展示、生涯体验等各种活动。这是学校今年举办的首届“学生节”。戴文胜说,“5·15”谐音为“我邀我”,选择这一天举办学生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理念:学习不止在课堂上发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止在教室里。今后每年的“5·15”将固定成为交大附中的“学生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的重要课程。
2013年,在戴文胜的倡导下,学校师生制定出交大附中的发展目标:“建一所幸福的学校”。幸福学校的建设,是通过环境、班级、课程、课堂四大载体来实现。“为师生提供一个像家一样的环境,才能够感受幸福。”戴文胜说。
现在,戴文胜正在构思,想开一门“什么是幸福”的校本课程。他说,哈佛大学就专门开设了这样一门课,受学生喜爱。
■ 校长说
分校建设重在提升造血能力
新京报:密云分校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里有如此大的变化?
戴文胜: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让我反过来思考,现在很多学校合并或者托管以后,大部分做法是派出干部团队或者派一个教师团队去分校带动发展的模式。首先,我没有这么多干部,也没有那么多的教师往外派,客观上限制我们这样做。其次,我在想,这样的输出到底是帮助组织造血还是输血。提升造血能力才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
密云分校恰恰给我们一个成功的典范——要为学校造血而不是输血。输血太多,总部会疲惫,这种形式迟早会把学校拖垮的,所以首先在本校品质和特色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输血。密云分校我们只输出了一名校级干部。
新京报: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戴文胜:“在稳定中求共识,在共识中求发展”这是我们的集团加盟校的发展思路。目前我们采取干部互换的方式,让分校干部跟本校干部适时进行交流。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没有薄弱校了,大家都就近入学。我们把集团内所有初中校打造成同一品质,实现教师与干部的区域内大融合,这样可能对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会更好。
新京报: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一所幸福的学校”,你认为的幸福是怎样的?
戴文胜:幸福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低不可就的,说通俗一点就是:师生要有精神追求、个性自然、生活自在,是辛苦付出的一种快乐体验,所以“快乐有成”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校长语录
“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学校也是一个寻找伙伴的地方,学校更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这几个元素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学校。”——戴文胜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本版摄影/实习生 彭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