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让书香浸润学生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清华附小图书馆内,一名学生在阅读。这里的图书馆结合孩子们的趣味和喜好布置,进去之后仿佛置身童话书屋。
2015年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在清华附小举行,国际阅读学会会长理查德·安德森、北师大教授王泉根、吴岩等重量级专家现场合影。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2015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当日借助绘本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威利的奇遇》。
世界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与清华附小师生互动。
5月下旬,丹麦戏剧家走进清华附小,给孩子们带来经典剧目《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和原创剧《房间》。
阅读月,学校连树上都挂满书样,满满的阅读氛围。

  5月,“2015年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在清华附小隆重召开。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书香弥漫在整个校园。

  “书香阅读”是清华附小的一大亮点,教室内外,随处都有书有利于学生取阅;课里课间,阅读无声浸润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浸润、体验、思鉴、得法”,是学校书香阅读的追求目标。

  5月22日,“2015年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在清华附小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儿童文学与分级阅读”,中外学者和专家从多种维度探讨了儿童分级阅读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这场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学前教育工作者联谊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清华附小承办的“阅读盛会”,邀请了国际阅读学会会长理查德·安德森,以及世界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他的绘本作品《我爸爸》、《我妈妈》、威利系列,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受儿童欢迎。

  会上,理查德·安德森所做的大会主题报告《为读者选书》中,从多方面详细分析了美国分级阅读发展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在美国普及较高的蓝思分级阅读系统的做法;清华附小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与学生就绘本《威利的奇遇》进行了分享课程;安东尼·布朗作为作者对窦桂梅的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观众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最后,多位专家、学者还从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文学、语文教学、图书馆学等多角度探讨了当今儿童分级阅读的意义。

  阅读自成课程体系

  在“主题阅读”的大框架之下,清华附小也在“分级阅读”方面积极探索。“阅读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分级阅读的目的是让非专业人士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清华附小CBD分校校长、特级教师李怀源说。清华附小目前在分级阅读方面主要有读物分级、教学分类、学校分区。

  其实,分级阅读仅是清华附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个侧面,清华附小的阅读绝不只浮在“给书单”的层面。在清华附小,每天都有一个阅读微课堂、一次晨诵,每周会有一节主题阅读课,每学期有一套必读、选读书目——这一切将“阅读”融入了学生学习生活,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书香阅读课程”。

  浸润、体验、思鉴、得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用这八字来概括书香阅读课程的特征。所谓“浸润”,是指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每天都能沉浸于阅读的喜悦中;“体验”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思鉴”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中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与评鉴;“得法”指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

  具体到不同年段,则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二年级的低年段是共读,重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三四年级的中年段是共享,重在获取信息,想象联想;五六年级的高年段是共研,重在审美体验,赏析思辨。

  教师参与引导阅读

  在互联网上,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给不同年段学生的推荐阅读书单流传甚广。李怀源说,清华附小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都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每学期都有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这些阅读书目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还会覆盖绘本、童书、外国文学名著、民族文化经典和科普作品等各个门类。数学、科学、艺术等不同的学科也为学生准备了自己的学科推荐书目。

  “我喜欢读探险故事、野外生存故事。”清华附小4年级(4)班的学生胡育诚说,自己喜爱读书,同时更爱将阅读的感悟分享给同伴,而学校的阅读课给了他这个机会。胡育诚提到的阅读课,正是清华附小阅读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

  据了解,清华附小的阅读课,分为导读课、阅读分享课或交流讨论课、阅读欣赏课或阅读思维课。李怀源介绍,现在很多孩子不是阅读兴趣的问题,而是阅读困难或阅读障碍的问题,因此导读课是以教师指导为主,重在让学生习得方法,掌握技巧。阅读分享课或交流讨论课是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老师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发现书中不易发现的细节。学生不易发现,老师带领学生发现,从而进行阅读的讨论。而阅读欣赏课或阅读思维课,顾名思义就是锻炼学生的推理、整合信息等能力。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活动让读“悦”起来

  在清华附小里,教室内外都有书架,有利于学生随时取阅;一些班级的黑板报上还有好书推荐栏目,有的班级把学生的读书心得贴在墙上。此外,还有绘本接力棒、书签展览、藏书票制作大赛等活动。

  每年四月则是清华附小的“读书月”。学校会举行大手拉小手同伴阅读、亲子校园共读、图书义卖、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等系列活动。今年四月,清华附小启动了第40届读书节活动,主题为“长满书的大树”,读“附小人的老故事”、百年诗会、“最美读书人”摄影比赛等等,都是读书月的重要活动。

  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地方。薛澄旭是清华附小五年级(6)班的学生,三年级起他就成为学校的第一代图书管理员。薛澄旭说,这两年来图书馆读书的学生明显比以前多,早晨和中午都有很多同学在图书馆阅读,课间还有不少同学进出图书馆还书。薛澄旭说,自己班的同学很多人喜欢看史书,有的同学把《史记》都读完了。有一次班里学生还因为对一本书的观点不同而搞起了分裂,最后老师出面才化解。

  “阅读还让我的成绩提高了。”薛澄旭说,一年级时自己英语成绩很差,三年级起他在阅读课程的引导下开始读英文书,从最初只能读几页,到后来看完了全套的英文版《哈利·波特》,英文水平随之“嗖嗖”上升。

  戏剧让读“走”上台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输入”,那么戏剧就是一种“输出”。在清华附小,戏剧作为阅读的延伸,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薛澄旭说,他们表演的戏剧都是按照阅读的书籍来排的。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清华附小的孩子们还有幸看到了丹麦戏剧大师为他们带来的经典剧目《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和原创剧《房间》。虽然是全英文剧目,但很多孩子都看懂了剧情。在今年,清华附小还成立了英语戏剧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清华附小“1+X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兰介绍,戏剧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被看作是“儿童的第二重生活”。戏剧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形象感、真实感和幽默感。同时,它也锻炼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打开了视野,让儿童对未知生活有一种别样的体验。通过戏剧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与互动,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并能身体力行。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修炼和提升。

  专家观点

  阅读要为所有学科提供基础

  ●舒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大家对阅读教育有一个误区,认为它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阅读并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实际上它是人生活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者最基本的能力,不管学习任何学科,数学、物理、科学,基础都是阅读。

  在美国,他们对阅读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很多州其他科目的老师可能本科就可以,阅读老师则要求研究生毕业,这个阅读教学其实要为所有的学科提供基础。

  而且,对于越高的年级,他们要求不是仅仅会读,而是要能够把这些阅读应用到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解决那些问题。他怎么能用阅读得到的知识,去解决那些问题,这个对阅读提的要求就非常高了。阅读课教授的内容,包含着更高的一些东西,包括批判性思维、推理等等,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阅读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 课例

  把阅读课上成思维训练课

  在六年级(1)班的一堂主题阅读课上,清华附小阅读教研员、语文教师焦玫用两个绘本《小饼干的大道理》和《勇气》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阅读创作课”。

  课堂从阅读这两个简单的绘本开始。《小饼干的大道理》是用“小饼干”来阐释各种“大道理”,比如“谦虚”就是知道你做的饼干最好吃,却不跟别人炫耀。《勇气》则是用各种事情来诠释“勇气”,如“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焦玫通过让学生阅读绘本,引导他们体会两种绘本的不同,指出“两者的思维是相反的”。接下来,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这两种思维来创作。学生们现学现用,经过讨论都完成了自己的“创作”。

  “生活中的道理凭借阅读能够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内心。我们有阅读,但更多是思维训练、情感熏陶、价值观引领。”焦玫指出,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两个绘本都比较简单。她实际上不是在讲绘本,而是借绘本来讲方法。“我是想通过这两本书,告诉学生书籍都有内在的逻辑和线索。”

  焦玫说,绘本教育通常的意义更倾向于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尤其在低龄段的时候。而清华附小绘本教育的特色在于,除了激发孩子兴趣,他们还从中引发出“阅读策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抓取隐含信息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

  ■ 教师分析

  走向阅读能力分级

  ●李怀源,清华附小CBD分校执行校长

  目前,清华附小分级必读书目的情况是:一到二年级每学期七本,文学三本,数学科技两本,人文艺术两本;三到六年级每学期九本,文学、数学科技、人文艺术各三本。这个比例正是我们对阅读的一种认识,就是各种类型的阅读都应该进来,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理念。

  对于读物的界定,现在采取的是参与式分级,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大人选书时,想当然的部分会多一些,而当孩子拿到这本书时,是有难度的,是不喜欢读的,或是读不懂的,对这样的书就进行部分的替换。因此,清华附小的读物是每年修订。

  其实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分”的目的是为了“合”,所有的整合都应该整合在学生身上。其实清华附小每一位老师都是阅读老师,不管你的水平高低,你教阅读更胜于你教其他的学科。“分”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科老师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学生身上整合,我们未来的阅读我的设想其实是应该更加走向整合,我们的观念是开卷有益,但未必多多益善。

  学生读多少书是个标准,但我们想不是数量的问题,一定是质量的问题,所以分级应该从数量、兴趣、习惯慢慢走向阅读能力。未来的阅读它不是读物的数量的分级,一定是基于孩子的阅读经验、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级,这样的分级更合理。

  D06-07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孔悦 D06-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