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文娱新闻·作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文娱新闻·作品

“动态之再:B3+Beijing动态影像展”亮相央美美术馆

GIF图 小视频 影像墙 看艺术家如何玩新媒体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十万喵星人》
《姿态云_姿态墙》
“人人都是策展人”
《迪斯科大妈》
《手机创作》
《对素数的逻辑》

  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伊始就以跨领域、跨媒介、综合性为特征。而作为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动态影像(Moving Image)也在近年成为艺坛热议的焦点。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B3动态影像双年展合作的“动态之再:B3+Beijing动态影像展”中,60多件作品折射出技术变革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当下时代艺术创作方式的思考。

  据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之一费俊介绍,此次展览与其说是展览,倒不如说是一次“跨代际的普查”,辐射的年龄层很宽泛,普查对象既包括徐冰、缪晓春这些已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当代艺术家,也有中青年创作者,甚至是美院在校生的作品。该展览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6月21日。

  ■ 展览解读

  动态+跨媒体

  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之一费俊表示,此次展览名中的“动态”,首先指作品是移动性的动态图像,其次也关注了在数字技术发展的互联时代语境下,艺术家创作方式的“动态”。比如很多艺术家选择使用手机来创作,更典型的例子是国际动画工作坊的项目“对素数的逻辑”,由8个不同国家的师生跨地域、跨时区接龙完成一件作品。

  除了创作层面,展览还关注了大众对于动态影像的欣赏、消费,甚至使用。因为动态影像不仅属于艺术家,而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人们每天在微信等社交媒体里使用表情、小视频来交流,这都成为人们在这个时代沟通语言的组成部分。

  其次,“跨媒体”也是此次展览的另一个关键词。费俊告诉新京报记者,“跨媒体”一方面体现在动态影像可与不同媒介产生有趣的关系,无论装置、摄影、绘画,都在与动态影像产生某种融合。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展览本身的呈现和传播设置。“除了物理现场之外,我们也关注展览在社交媒体、视频网络的线上传播。”

  ■ 作品解读

  《十万喵星人》

  这是由Life-Fun灵泛工作室策划发起的移动互联网上的涂鸦活动。活动于去年10月15日发布,在两个多月内没有任何宣传推广、仅依靠参与者自传播的情况下,访问量超过400万次,共收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喵星人”画作近30万幅。

  《姿态云_姿态墙》

  费俊和朱迪思·道尔共同创作的一个交互式作品,观众在影像墙面前移动,墙上的影像会根据观众的动态而生成画面。而每次展览都会生成十万幅与观众交互的作品。作品具有自生成和自创作的可能性。

  据费俊介绍,这个作品是一个基于时间的绘画,在现场不是完成品,只有观众参与才能完成。根据观众的互动,作品也不断演化,无休无止。一个艺术家一辈子有几千个作品就很了不起了,但这个作品可能一次展出就会有十万的画面。

  “人人都是策展人”

  由公众通过众筹方式参与完成的艺术项目。众筹策展人围绕一个策展主题收集微信小视频,最终在现场的手机上展示。新京报也作为策展人之一,邀请了5位读者一起创作作品《在现场》。展览中的微信小视频作品与日常的微信小视频有何不同呢?由于策展人的参与,它成为一个被观念化的内容流,彼此产生了有趣的关系。

  《迪斯科大妈》

  毛嗡嗡创作的GIF动画作品,因为互联网带宽不够,只能以GIF动态图片来表现动画,这种低技术却有它特殊的美感,很卡的,不顺滑的,可以作为互联网时代文化的视觉特征。艺术家利用了这些特征来创作。

  《手机创作》

  这是洪启乐用手机创作的视觉装置,因为手机,生活中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创作,手机可以完成三维动画等图像处理,打破了工作室方式的创作,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创作现场。

  《对素数的逻辑》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的国际交流项目之一,今年工作坊由动画艺术家 Isabel Herguera(西班牙)和声音艺术家Gianmarco Serra(意大利)主持,主题是《对素数的逻辑》。参与工作坊的主创人员们大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甚至有的并没有动画创作经验。在为期四周时间内,他们会根据两位老师所提供的故事框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和创作手段,通过动画接力的创作方式来共同完成一个动画短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本版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