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很冷,下水后身体发凉,头没入水面,刺得头皮痛。”
| ||
| ||
| ||
| ||
|
官东,这位24岁、面庞清秀的海军潜水员,因为成功救起两位幸存者,获得了网民一致点赞。但少有人注意,入水那一刻,他的感受是那样刻骨。
“东方之星”游轮翻沉后,和官东一样进行水下救援的有180余名潜水员,这180多人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水下搜救力量。
要成为潜水员并不容易,身体素质是第一关。“牙齿整齐、上肢力量发达、体重合格。”官东介绍,除了这些必要条件,潜水员还须通过氧过敏、耳膜感应和调整平衡内外压力、心理素质测试等各项考核。
潜水员全身穿上的装具重达80多公斤,10公斤重的铜盔、20公斤重的靴子,腰部还要绑上一圈铅块铜铸。对潜水员来说,每次救援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不明生物攻击、与物体发生交缠、减压病等,随时可能危及潜水员的生命。
在这次失事客船探摸中,官东就曾被暗流卷入深水区,身上信号绳也被船体杂物缠绕。“氧气快耗尽了,我只好割断信号绳,丢掉潜水压载装具和无气气瓶,一口气憋着潜游出水面。”他说。由于上升速度太快,压力骤减,官东出水后,双眼通红、鼻孔流血。
此次救援,潜水员还面临水下能见度低、水速快、水温寒冷等困难。海军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机动救捞中队中队长谭鹏说:“潜水员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长江水中作业,还要长时间在数百个船舱中进行搜寻,难度、危险可想而知。”
但是为了探寻生命信息,不少潜水员没有休息,一次又一次下潜,一个房间接着一个房间地摸排。
海军现场副总指挥、东海舰队作战支援舰二支队支队长董焱介绍,在沉船顶部,一共3个小组同时潜水救援。一个潜水救援小组正常配置6人,其中一个潜水员、一个备用潜水员、一个人负责信号、一个人负责供氧的软管、一个人听电话、一个人指挥。但这次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小组都配了9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将继续进行地毯式搜索,不漏掉一个舱位,不漏掉一个人。”董焱说。
综合新华社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