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健康周刊·2015京津冀医疗论坛·现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健康周刊·2015京津冀医疗论坛·现场

京津冀详解本地医疗优劣,探索健康同质之道(2)

新京报主办的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举行,三地卫计委主任、医院院长等齐论三地医疗协同发展之策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在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医养结合”的战略契机展开讨论。

  (上接D02版)

  ■ 论坛热点

  1 多点执业政策未来将如何发展?

  将从京津冀区域考虑多点执业

  北京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路明在论坛上指出,国家推多点执业,是希望上面的医院可以下去帮基层。目前北京已经放开了医生执业地点的数量,也不需要多点执业的负责人向卫生部门办手续、出具书面同意书了,但到目前为止,北京的多点执业医生不到5000人,占整个北京医生群体的5%。

  尽管人数很少,但这些医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有的是大医院到大医院,有的是大医院到基层,有公立医院到私立医院的,还有私立的医生到公立的三级甲等医院。“现在不光是大往小走,而是双方的,这是人才的平衡。人才的流动便于老百姓的就近就医,经过人才流动以后可以均衡这个市场的安排。”

  在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看来,未来医生资源的真正释放就是把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是医改最终实现的目标。“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盈利还是非盈利,任何一个医疗机构都是一个平台,如果一个医生是一个自由人,每一个平台按照他的能量去发挥,这可能是我们未来一个格局。”

  但路明指出,目前国家对于多点执业的规定还是在省级的行政区域内开展,而这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将来在注册、决策等方面要从大区域概念考虑,北京也在给国家做试点。下一步,北京市卫计委希望在事业单位改革当中,让医生从事业单位向社会转向,使流动风险更好管控。“多点执业的政策带来了活力,而下一步关注的是职业风险和监管的问题。”

  路明称,目前北京市卫计委做的前期工作就是区域的注册工作,医生自己的信息向社会公开,道德档案、技术档案都可以变成一种新的制度固化,这项工作会跟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步进行。

  2 民营资本办医有多复杂?

  促民营资本办医需要多部门协作

  “卫生计生委态度鲜明,鼓励民营资本办医。允许多点执业,促进医疗人员流动,实际上在这方面也是帮助我们民营医院解决人才上的一个途径。”毛羽指出,对于民营资本办医疗机构,卫计委没有任何的限制,也没有门槛,想办精神科、骨科、口腔科都可以,没有不能办的界限,但前提是符合举办的条件。在这个方面,卫生计生委能够给的政策都给到了。

  但毛羽强调,促进民营资本投入到健康服务业,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个部委的事情,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比如土地问题、交税问题,还有所谓的资金,虽然不是政府办的,但是政府如何购买他的服务是一个问题。同时它举办的形式是什么样的,还牵扯到很多的方面。因此仅仅是卫生计生委一家出政策,显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需要若干个部门统一的协调以后出台一个文件才能使它的工作落地。

  还有民营资本和公立医院的融合,如何界定,怎么发展等,是一个新的课题,往往也是比较难的事情。这种新的形式需要探索,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这种混合所有制,说起来很容易,你出钱我出管理,但是有很多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带来的问题。政策环境必须要变,否则我们迈出的还是一小步。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够在一个顶层设计之下,尽快推动这个工作。”毛羽说道。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指出,对于中国来说,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合作,的确是一个新事件,需要政府尽快有一些法规的明确,但是也不能对政府要求太严,因为毕竟是新事物,大家需要探索,最终形成一些可复制、规范的核心点。

  3 互联网+医疗合作有更大空间?

  数字医疗等新技术助推三地医疗合作

  论坛上,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强调,京津冀三地的临床知识和技术的生产管理是一流的,每年给全国培养大量的人才,具有大量的人才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做好知识和技术的生产管理可以提供更多的原动力。“我希望京津冀在更高层次上合作起来,作为火车头,作为引擎,为我们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京津冀是新技术极具生命力的承载。互联网+许多成果将在京津冀得以实现、得以发展。”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认为,数字医疗会对三地医疗体系合作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制造出各种惊喜,而且惊喜的间隔在缩短。以远程影像会诊为例,方来英指出,这种新技术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也一定会在京津冀当中找到她的发展土壤,不仅是依靠传统医学技术,还有现在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的拥抱、联姻、结合。

  辉瑞中国医学副总裁谷成明指出,在互联网+医疗的情况下做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数据一体化、人才一体化和服务一体化。做互联网+医疗的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可以做,现在的大数据状态下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一分钟、一秒钟的数据;还可以进行风险预测,比如你做了一个气导管,医生看到很多跟你一样的病症分析,告诉你今后一年内有可能再堵,并建议,如果你不好好吃药,会有百分之多少的可能性发病。

  另外,通过远程的随访、远程的咨询,患者完全可以不去外地,就可以享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谷成明认为,现在病人看病是冲着医院去的,但未来用不了多长时间,病人会冲着医生去。“未来,我们的一体化应该是互联网+医疗的智慧性慢病管理的解决方案,才可以达到一体化。”

  4 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如何对接?

  医养结合民政部门当“红娘”

  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应时而生。在昨日的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为京津冀三地做起了“红娘”,提出养老机构的互相融合,是京津冀三地重要的合作领域。

  在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养老机构跟医疗机构之间有了更多的结合。比如北京要求所有的养老机构都要跟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的对接,大型养老机构应该和老年医院在大型的医疗室上形成真正的嵌入性合作。在中小型医疗机构当中,鼓励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直接设置到养老机构当中。

  李红兵指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之间,需要通过两者的发展形成新的照护领域。这种创新会形成一个新的职业体系、新的标准化体系,还会形成一个新的融资、保险体系。“到那个时候,医养结合在纯医疗和纯家照这两家的爱情结晶可能就出现新的照顾体系,希望到那个时候是我们掀开医养结合真面目的时间。”

  李红兵特别期望,术后、骨折的老年患者从医疗机构转出的时候,能够在家、在养老机构当中尽快地获得专业、有效的康复支持和相应的服务。“这个过程,并不太难,但是需要医、养通力合作。”他认为,现在和今后更为重要的合作领域,是在治疗、康复、护理、修养、照顾乃至最后的临终关怀,全过程地对老年期的健康管理和医护支持相互衔接。这也包括医疗行为与辅助康复的结合、专业诊治与自我康复的结合。另外,医疗行为与工程医疗(康复辅具)也需要相互结合,在未来的医养结合中,康复辅具能提高老年人自理能力,同时减少伤害发生。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封面及专题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吴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