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健康周刊·2015京津冀医疗论坛·专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健康周刊·2015京津冀医疗论坛·专访

北京应成为接受者和技术提供者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让北京服务能力、水平下降,而是希望大家整体上升共同发展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京津冀一体化连续两年成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要议题。对于京津冀医疗融合、健康同质这一命题,近两年来,陆续有试点启动,但仍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规划引导。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定位的政策大背景下,京津冀医疗资源、技术和产业资本的重新配置似乎势不可挡,但突破口在哪里?

  在6月6日新京报社主办的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就此接受了新京报专访。

  谈现状 北京近两成患者来自河北

  新京报:北京在医疗资源供需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方来英:在北京这个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城市,单看医疗资源配置,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这些数据不输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但我们也面临困局,群众为何仍对“看病难”反映强烈?分析数据,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34%来自外地;外来患者中,18%来自河北。能不能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最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床位配置的是6张,北京还差将近一张床,如何补上这张“床”,我们也需有战略思考的勇气。

  新京报:三地医疗协同发展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来英:我们希望广大市民能认识并接受三地医疗协同发展。外地来京患者当中,18%来自河北地区。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这部分人在当地就医,就可以得到高水平、有效的医疗的话,这个对市民是好事情,对医疗机构来讲也是一个好事情。

  但这需要一个社会接受过程,老百姓得信任。比如我们北京儿童医院跟保定儿童医院合作,光有牌子不行,我们要有医生过去,我们要有医生的交融合作,共同配合,这是面临的一个重新的信任构架。信誉平台需要一个建设过程,然后才有可能患者就地医疗。

  谈融合 不是把北京水平拉下来,而是要三地互补

  新京报:如何理解京津冀医疗融合要达到的目标?

  方来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的契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另外,产业专业,人口疏解,医疗服务也必随之转移。比如北京最大的工业企业——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我们就与河北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医院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的地域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包括基础医疗,顶尖医学的临床应用,也许都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北京在京津冀医疗融合上最大的诉求是什么?

  方来英:我们希望提供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社会也能满意的卫生服务。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是让北京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下降,而是希望通过北京、天津、河北的合作,大家能够整体上升,共同发展。特别是对于卫生,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撑体系,最大的诉求就是通过我们努力,在京津冀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卫生能够作为支撑者、服务者,能够使这些区域市民得到均等化服务。

  新京报:北京在三地医疗融合中如何定位?

  方来英:在资源总量上,我们比河北、天津人均配置要高,但这只是资源总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比天津、河北做得好,像做器官移植,天津做得不错,医科院血液病所在天津,河北的重症肌无力诊治水平也很高,三地之间会互补。北京确实各方面配比比较齐全,但是京津冀融合一定在增量发展过程当中去实现,并不一定非要把北京服务水平拉下来,反过来需要三地公共服务要往均等化方向走。

  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技术上,北京可以是提供者,我们也会吸纳河北、天津优秀的技术。这种交流本身是一种相互学习、借鉴、训练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成为接受者和技术提供者。

  谈形式

  技术和资本做“黏合剂”

  新京报:除了院际之间的合作,京津冀医疗融合还有哪些可能的形式?

  方来英:2014年以来,三地卫生计生委已经陆续签订了医疗采供血保障、妇幼健康服务、重大传染病信息共享、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中医药战略合作、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交流等方面的协作机制。

  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这些工作已经在做,今后还需努力,比如,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新京报:近来,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多行业业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不少产业均已迈入互联网+时代,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中,怎样看待新兴技术和资本的作用?

  方来英: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对健康服务业跃跃欲试的资本,都是京津冀医疗融合、卫生协作的助剂和黏合剂。互联网+时代,远程会诊、影像会诊,早可以替代很大一部分专家会诊的往返路途奔波,而现在如火如荼的移动医疗,如果能跳出帮用户挂专家号的单纯思维,也将在京津冀医疗融合中大展身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