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股论市
A股市场正在陷入“劣币驱除良币”的状态,原有主业市值越大,经营越好,反而越不容易重组。所以坚持价值投资的研究员和投资者,有的时候会很有挫败感。
A股的高估值一直被学者、监管层以及投资者广为诟病,但总体来看,特别是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高估的局面“一直在持续,从来没改变”。即便是沪港通开通后,也没有出现资金估值更低的港股南下的局面,说明A股的高估值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目前数据来看,A股的估值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剔除金融股的估值整体偏高,二是PE估值明显与市值负相关。
出现这两大特征的原因,一是因为散户占比畸高。并带来一系列非理性行为。据媒体报道,散户贡献交易额在九成左右。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此前表示,年初以来,股市延续去年下半年的行情,自然人投资者的交易金额占比90%左右。而美、日、中国香港市场占比一般在30%以下。而根据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此前的文章,美国个人投资者比例在5%,香港大概是25%。
散户投资的后果之一就是,简单粗放的逻辑容易流行,并十分容易转换为实际操作。有时候甚至莫名其妙,比如奶茶妹妹章泽天闹分手,天泽信息就持续走跌;奥巴马当选,澳柯玛就涨停;文章背叛马伊琍出轨,结果伊利股份大跌;李天一嫖娼,天一股份跌6%;章子怡每次情变,獐子岛都要涨停;每年的2月14日情人节,东方宾馆都要涨停,海南橡胶还要大涨。这些都是A股甚至有些奇葩的主题投资盛行的表现。
此外,在IPO受到抑制的同时,并购重组却已经市场化,已上市企业拥有独特融资优势。尤为惊人的是2014年,增发募资超过IPO的8倍。这在微观层面产生了一种现象,并且形成了一种趋势:已上市公司,有能力的,可以快速增发募集资金或直接收购资产,获得超高速增长;即使是原有主业经营很差,也可以凭借融资优势,以增发收购优质资产,分分钟“乌鸡变凤凰”。
在这种模式下,上市公司的高估值,变成了一种优势和必然,因为只有高估值,才会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少摊薄原股东权益比例,甚至流通股东也是受益者。而被收购标的,只能在自己等待IPO巨大的时间与发展机会成本,与接受较高估值之间做权衡,处于谈判中的不利地位。
A股市场正在陷入“劣币驱除良币”的状态,原有主业市值越大,经营越好,反而越不容易重组。所以坚持价值投资的研究员和投资者,有的时候会很有挫败感。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强烈反对简单的“估值国际化”观点。在投资者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高估值以及相关的炒作模式,仍会有相当的存在空间。
只有等到注册制的真正推行,类似打新不败、高估值、壳价值等等,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注册制以及其他一些监管与交易制度(品种)的变化,将是机构投资者逐渐“挤出散户”的长期过程。当然,这种转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王琦(中信建投睿信基金经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