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李孝聪的怕与爱

“我来了,我要认识这座城”

2015年06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学者李孝聪2000年拿到了驾照,开始了以车代步的生活,但他此前在北京中关村大街附近路口骑自行车的遭遇,却让人印象深刻。“曾经因遵守红绿灯管制,而几次遇到无法过街的尴尬局面,就连警察同志也爱莫能助。”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误区》一文中,李孝聪这样写到。

  这篇文章收录在今年3月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当中,李孝聪笔下的“尴尬”,正是中国城市建设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然而,多年过去,情势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峻。这些细微处显露出的变化,令他深感忧虑。“我从历史写到现实,这才最重要啊!”他慨叹。

  这与李孝聪在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地图史等领域的研究相关。李孝聪1947年生于四川成都,1968年自愿奔赴西藏,在地质局工作了十年。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随邓广铭研读历史,又经邓先生引荐,随侯仁之学习历史地理——这是因为考虑到李孝聪西藏地质工作的经历。

  李孝聪传承了侯仁之注重文献与实地考察的治学原则,他不仅深入研究历史地理,尤其是中国古地图的整理、研究,填补了学界空白,还带着相机四处奔走考察,即使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仍然毫不懈怠,精力与热情甚至强于年轻人。在“温暖而悲欣交集的旅程”中,李孝聪看清了中国城市化在商业逻辑主导下的扭曲形态:商业利益至上,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未被纳入考量范围,即使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义来呼吁,亦无法跳脱行政、商业交织而成的漩涡,另一方面,城市开发时,对古人选址、建城等经验视若无睹,不能或无意进行减灾防灾评估,开发遂成头顶悬剑。

  或许正因如此,每来到一座城市,李孝聪都忧心忡忡。不过,这忧虑也成为他不断考察、研究的驱动力。他看破城市发展的症结,写论文,发表观点,虽然没有渠道传递给政府和开发商,但是作为一位教师,他能做的,便是把所思所知教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克服”时代。他热爱他到过的每座城市,想要了解认识它们,更想要保护它们。

  这,或许就是学者李孝聪的怕与爱。

  撰文/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