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为了那些孤独的孩子 或许我们可以读读这些书

2015年06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手册
《留守:泪与笑的关怀》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一个群体的真实缩影》
《离殇》
《哺乳期的女人》
《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编者按:关于留守儿童的话题,其实由来已久。作家、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陆续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到了这一群体身上。除了关军的《一片灰黄》,或许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些书,来了解和留守儿童有关的一些故事,它们有的是小说、有的是调查报告、有的是纪实文学,它们关注的是一个群体,其实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

  《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手册

  作者:吴和鸣 版本:未出版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的东西很简单,其实不过是父母亲的一个拥抱与一句关怀。心理学家吴和鸣建议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在回家的路上翻翻这本小册子,在与孩子相处的短暂时间里如何更加温馨和幸福。比如与孩子见面的第一件事是拥抱,第一句话是说出他的变化,不要急于当着“外人”面呵斥孩子,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与态度、不过分看重结果……“留守”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而不是孩子的“长久属性”,只要与父母在一起了,就没有什么“留守孩子”了,他们都是幸福的小天使。

  《留守:泪与笑的关怀》

  作者:贺享雍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8年5月

  独自留守在故乡的孩子,他们眼中看到了什么?垂垂老矣的祖父母,周遭跟自己一样孤独的小朋友,城市化背景下并没有变得更好的乡村。他们想到了什么?田里庄稼谁在照看,爷爷奶奶的病痛是否好了些,如何跟万里之外的爸妈交待学习成绩。书封上那双大眼睛闪着光,仿佛在喊你止步回身看看他,那是仅仅属于孤独小孩的眼眸和光亮。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一个群体的真实缩影》

  作者:杨元松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2月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乡村老师杨元松收集了26个平均年龄9岁的留守儿童的200多篇日记。从这些短短的日记里,我们仿佛抵达了他们的生活:家里没有菜吃了,被一个包子馋得流口水,爸爸上车之后止不住地流眼泪,去上学的话玉米就背不完了,奶奶又腰疼了我也没办法。他们被留在穷山恶水里奋力生活,仿佛生长在一座人间孤岛,很小便学会要生存下去,要照顾老幼,要好好读书,要独自承担孤独和恐惧。

  《离殇》

  作者:雪燃

  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年5月

  《离殇》是重庆作家雪燃的一部关注中国农村现状的现实题材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何谷子、黄冬冬、穆青月等几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同遭遇,揭示了留守儿童因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少父母关爱而导致的各种悲剧。由于祖父母隔代监护不力,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屡有发生;女孩遭到不法分子性侵害、被拐卖强迫卖淫;男孩被引诱参与偷盗抢劫、贩运毒品等等。小说多视角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危机和生存危机,看着不经世事的他们一步步走入漫漫长夜,为每一个本可以幸福快乐的个体命运感到担忧和难过,心痛如刀绞,一离成殇。

  《哺乳期的女人》

  作者:毕飞宇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

  这本中短篇小说集里收录了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小说还原了江南小镇上一个名叫旺旺的男孩儿的日常生活,用他的故事撕开了留守儿童的面纱。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刚刚在国内上映,导演杨亚洲选择了让旺旺在电影里的所有镜头几乎都是把外套上的帽子套在头上,有很多时候仅仅是个背影,他的每一次奔跑、呐喊,都是在引起他人的关注。而男孩和少妇之间存在的性意识,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打开男孩的内心世界。

  《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

  作者:刘旦,陈翔,王鹤,徐铮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6月

  在史无前例的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面貌几何?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漂泊于城市的农民工艰辛劳作、坎坷谋生,固守家园的孩子、女人和老人苦涩而尴尬。极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奇迹,艰难挣扎中,家庭所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这是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疾患和隐痛,乡村正日益落寞凋敝,一大批儿童、妇女和老人在城乡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超过三代人的情感牺牲,我们该如何补偿呢?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作者:申继亮 刘霞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2月

  这本书为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成果。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观察、解析中国特有的新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现状,直面他们的生存困境,解决与探讨他们的发展资源,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身边的教育者、基层社区工作者、监护人提供有效可行的教育建议。

  本版撰文整理/新京报记者 黄月

  ■ 链接

  2014年10月—12月,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中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有哪些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产生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占96%)。

  本调查重点从与父母见面和联系次数、学习、娱乐情况与情绪等几方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状况。调查得到了一些之前不为所知的留守图景,也显现了诸多帮助留守儿童的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中包括以下部分要点:

  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

  调查显示有15.1%的留守儿童、也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父母——这同以往我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至少在春节能够见到爸妈的印象完全不同!并且根据调查,如果保证不了每3个月见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也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

  260万孩子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

  在看到调查结果前谁都难以想象,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竟然有4.3%、也即260万!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一次的有1519万——这些冰冷的数字告诉我们,孩子们在经受着什么——从调查数据看,只要每周保持跟孩子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会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西北

  是留守儿童心理高危区!

  调查结果明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危险系数从东到西明显上升,其中西北最为严重,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对于未来的焦虑),均达到最高,西南次之,中部再次,东部最低。

  爸爸去哪不重要,妈妈在哪儿才关键!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态都要明显差于父亲外出打工,特别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如果实在要去打工,请把妈妈留给孩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