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8:文娱新闻·逝者

著名电影导演去世,享年90岁,曾执导《早春二月》《红楼梦》,蔡明、周迅称其为“恩师”

谢铁骊人生谢幕

2015年06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谢铁骊是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代表性人物。 图/CFP
电影《红楼梦》曾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早春二月》为谢铁骊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荣誉。

  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上午10时4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0岁。截至昨日傍晚截稿前,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透露,谢铁骊追悼会的具体安排未最后确定。

  谢铁骊的代表作包括《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红楼梦》等。其中电影《红楼梦》曾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5年,他和谢晋一同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两人曾被称为中国影坛的“南北二谢”(南谢指谢晋,北谢指谢铁骊)。

  在获知谢铁骊去世后,六小龄童、冯远征、导演何平、蔡明、周迅、沙溢等先后发文悼念。冯远征发微博说:“和老人家合作过《金秋桂花迟》,谢导一路走好!”,导演何平则转发了冯远征的微博,表达了自己的哀思。被谢铁骊选中在《海霞》中饰演童年海霞的蔡明,发文说:“恩师走好。”因为出演《古墓荒斋》而走入影视圈的周迅,也通过微博表达了哀思:“谢导演一路好走,娇娜(《古墓荒斋》中饰演的角色)感恩、怀念……”。

  ■ “北谢”从影路

  从部队走入电影圈

  谢铁骊1925年12月27日生于江苏淮阴,13岁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5岁参军,1940年进入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文工团戏剧教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团长等职。

  1949年后,他先是在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倡导建立并任所长的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任教3年。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评选出的“二十二大影星”里庞学勤、李亚林、张圆等就是谢铁骊的学生。

  1953年电影局演员剧团成立,田方担任团长,谢铁骊担任常务副团长。1956年谢铁骊随着演员剧团的一部分人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独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无名岛》,而让其成名的是第二部电影《暴风骤雨》,根据周立波的同名小说改编。1961年,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议题是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暴风骤雨》当时就在“新侨会议”上放映,并得到了好评。

  《早春二月》受批判

  就在头两部电影顺利完成后,谢铁骊开始筹划的第三部影片《早春二月》却令其导演生涯变得坎坷。《早春二月》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二月》,这也是谢铁骊自己想拍的一部电影。他花了三个多月进行了改编,未开拍前就确定了由孙道临和谢芳来演。

  影片讲述了知识青年萧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到江南小镇教书,他的老同学李志豪在前线阵亡,留下了文嫂和孩子。萧涧秋同情文嫂,同时又爱上了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出于同情,他决定娶文嫂,却招致非议,文嫂跳河自尽,萧涧秋离开了小镇,陶岚也随他而去。1963年电影制作完成后,在审查阶段被认为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后来被当成“大毒草”进行批判。一直到70年代末,《早春二月》才得到彻底平反,1983年影片还获得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拍了五部“样板戏”

  “文革”期间,谢铁骊一边受批判,一边接受政治任务,先后导演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五部“样板戏”。谢铁骊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虽然《早春二月》在全国进行批判,但由于他“清白”的政治历史,被江青选中参与拍摄“样板戏”。

  这些“样板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品,但是当时拍摄承受了巨大压力。与他共同执导《海港》的谢晋曾说:“《海港》拍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跟另外一个副导演,后来江青说不行,把他淘汰,我跟谢铁骊拍。江青说了一句‘重拍!’就得重拍。”

  改编《红楼梦》《聊斋》

  “文革”结束后,谢铁骊进入了全新的创作中。1981年拍摄了讲述蔡锷与小凤仙爱情传奇的《知音》。1986年至1988年又花了三年时间拍摄了电影《红楼梦》,一共6部,聚集了一批优秀演员,包括陶慧敏、傅艺伟、刘晓庆、赵丽蓉、马晓晴、何晴、何赛飞等。电影《红楼梦》也让谢铁骊夺得了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拍完《红楼梦》后,谢铁骊决定拍《聊斋》,才有了《古墓荒斋》。这是周迅的第一部电影,在片中饰演小狐狸娇娜。据说,当时还是挂历模特的周迅被谢铁骊发现正合适“小狐狸”,就邀请她到北京参与电影拍摄。2000年,谢铁骊再度以《聊斋》为底本,拍摄了《聊斋·席方平》。

  追忆

  今年春节,我曾陪同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专程去探望了病中准备接受化疗的谢老。当时,他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头脑清醒,思路清晰。他也认识我。我看过他的所有影片,《早春二月》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他听我聊起电影很是高兴,因为他对电影的爱深到骨子里,还问起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边听边点头,冀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不断超越前人。

  口述: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最后一次当面见到是在邀请他来参加新中国电影的回顾专题活动,我陪着他在主席台上接受学生采访。他特别谦和地与大家分享他从当兵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人的经历以及“文革”后期找他拍电影的原因。非常开朗,思想也很解放,爱护年轻人,对中国电影是充满感情的。作为“南北二谢”,他和谢晋都是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代表导演,在三个不同阶段都贡献出了经典的作品。

  口述: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电影资料馆跟谢老很有缘分,我们艺术影院的四个字就是他帮我们题的,很关心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他最主要的创作时期。这30年间,他既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提高艺术修养的导演,同时,也是一个和政治不断纠缠的知识分子。在受到极大压力下拍摄的样板戏让他家喻户晓,而他最好的作品却被批判,但这些作品,最终都得到了历史公允的评价。

  口述: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

  是谢老把我带上了电影之路。他对年轻演员特别的好,对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拍摄第一个镜头时我非常紧张,谢老握着我的手带着我走位置,一遍遍……拍戏怕我辛苦怕我累了想家,每天谢老给我带零食带水果。戏演的不好从来都是启发和鼓励!我对谢老,我的恩师永远都是感激、尊重、敬仰!

  口述:沙溢(演员)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