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逝者

李立三之妻李莎 世纪情缘 一生信仰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1954年,李立三、李莎夫妇合影。
1998年,李莎在李立三像前拍照留念。她与李立三的婚姻中,经历了多次生死离别,李莎说自己从未后悔。

  姓名:李莎,原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

  性别:女

  籍贯:俄罗斯萨拉托夫州

  去世时间:2015年5月12日

  终年:101岁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身份:著名俄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李莎,来自俄罗斯的中国媳妇。19岁时偶遇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李立三,从此人生改写。在政治变幻莫测的风云中,她紧紧追随丈夫,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跌宕人生。

  苏联肃反运动时,李立三被捕入狱,她踏着大雪寻遍了莫斯科所有监狱,终于找到了他。六十年代,她告别故土加入中国国籍,后因“文革”入狱8年。出狱时申请照顾丈夫,不知已与他生死相隔。

  李莎投身中国教育事业,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被称为“俄语教母”。

  晚年,她回首人生,在回忆录的最后写下“坎坷之后,难得平安”。可惜他走得太早,未等到这结局。百岁时她对女儿说,如果我不嫁给你父亲,我可能不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大的逆境,但我也不会感受到这么多的欢乐和幸福。我还是觉得,遇到他是我的幸福。

  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

  晚年的李莎满头银发,脸上的皱纹如绽开的花瓣。她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手托着腮,微笑着向来人述说往事。

  “她经常说起和父亲初遇的那一天”,李英男说,母亲的年纪越大,越爱回忆生命初期的细节。每次说起当时的情景,双眼放光,仍能感觉到她对父亲的爱慕之情。

  那是1933年春季的一天,李莎受邀到朋友家做客,在那遇到一个叫李明的年轻人。

  “他的个子很高,头发茂密蓬松着向后梳起,一双眼睛又黑又亮”,相识之后,李明对李莎展开热情的追求,李莎晚年对女儿开玩笑说,她当时还是个19岁的小姑娘,遇到这样的攻势抵挡不住就“投降”了。

  其实,当她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听到他多次在敌人枪口下逃生的经历,已在心里把他当成英雄一样的人物。看到他屡次受到批判,很多人对他避而远之,她心生怜悯,反而一步步走近了他。

  恋爱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两人经常会发生误会。李莎记得,一次他们一起在公交汽车站等车,按照俄罗斯礼节,男士要扶着女士上下车,让女士先行。等车开过来,李明一个大跨步就先上去了。李莎当时十分生气,干脆一动不动地站在车站。没多久,李明满头大汗地跑过来,拉起她的手,莫名其妙地问:“你怎么没上车呢?”见他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她心里的气顿时烟消云散了。

  当他们感情渐深,打算结婚时,她身边很多朋友好心劝她,李明就是那个犯了大错的李立三,不要与他交往。

  她说,我早就知道他的身份了。在我眼中,不管他叫李明也好,叫李立三也好,他只是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

  生命中最欢喜的一刻

  1936年2月,李莎与李立三在莫斯科结婚。婚后的生活平静甜蜜。李莎喜欢跳舞,每次住所举办舞会她都兴致勃勃。李立三不会跳舞,每次进舞场,他只好站在旁边发呆,眼睁睁看着别的舞伴带着李莎在大厅里旋转,越看越不高兴。她发现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几分嫉妒,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好景不长,苏联“肃反”运动愈演愈烈,1938年2月的一个凌晨,李立三在家中被捕。

  当时,许多革命元老、红军将领被戴上“反革命”、“外国间谍”的帽子,锒铛入狱或遭到枪决。李莎忧心不已,每次听到有人被监禁劳改,葬身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就胆战心惊。

  亲友们劝她就此放弃,以后还可以改嫁。她听不进去,冒着自己也被逮捕的危险,跑遍了莫斯科的每一个监狱。

  李莎曾在外孙拍摄的视频中回忆,当时她经常顶着漫天大雪走到一处监狱,监狱的人翻翻递进去的证件,很快就从窗口栏杆里扔出来说“没有这个人”。

  她没有放弃,接连找了4个月,终于在塔尔干监狱找到了他。根据规定,她每月可以给李立三送50卢布。

  当时她和母亲的生活费用全部来自于她250卢布的助学金。但是,狱中的李立三更需要钱。她和母亲省吃俭用,变卖旧物,每个月都送去50卢布。

  “每次我都穿上最好的衣服,整整洁洁地去,像是和立三约会一样”,李莎晚年回忆,每次把钱交给监狱管理员,她都在心里默念:“多保重吧,明,就是望穿秋水,我也要等到你出来。”

  1939年11月4日,又到了“十月革命纪念日”。李莎躺在床上,感到特别悲伤和压抑。几年前正是在这一天,李立三带她正式向共产国际亮相,公开两人要结婚的消息。

  突然,门铃响了。一名内务部的官员站在门口,看见她笑笑说,“李莎同志,我给你带来了十月革命的礼物”,接着,李立三提着包裹在门后出现了。

  这一刻,她像疯子似的忘乎所以,沿着过道边跑边叫:“妈妈,李明回来了!李明回来了!”

  李英男说,母亲临终前一直觉得,这是她一生最欢喜的时刻。

  如果你是一个会计

  1946年,李莎带着女儿来到中国,到哈尔滨时,李莎正式将俄罗斯名字更改为中文名“李莎”。

  当轿车停在一座俄式小楼下,李立三站在台阶上,身穿黄色呢军装,头戴六角帽,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他没有上前拥抱、亲吻,这让李莎委屈到极点。

  “在俄罗斯,她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母亲没想到,父亲回到中国已经是个领导了”,当她慢慢理解了父亲地位的变化,她就明白了要摆正位置,配合他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在李英男印象中,父亲每次回家,推开门就呼唤母亲的名字,两个人有说有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有一天,李立三回家什么都没说,直接躺到床上。李莎问了半天,他才说“我又挨批了”。

  远远的,李英男看见父亲躺着,母亲一直坐在身边陪着他。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中国的俄国专家仿佛一夜之间被撤走,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国际家庭也被迫分离。

  为了表明立场,李莎交出自己的苏联护照,加入了中国国籍。五十年后,李莎百年生日时,当学生们用俄语为她唱起“伏尔加河水源远流长”,一向坚强的她流泪了。

  当时,李莎可能被判叛国罪,担心再也回不到那片她成长的故土。等二十五年后回到莫斯科,她却已经觉得中国是她的家了。

  李莎在“文革”时期入狱八年,当女儿终于获准去看望她时,她开口就问“见到爸爸没有,这里一夜不关灯,我怕他睡不好,也没有烟,他从来都是抽烟比吃饭还要紧。”

  不忍看母亲长久等待,李英男把父亲9年前已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她。

  “她听了以后把头转向墙壁,说‘其实我已经料到了’,然后很久没有说话”。

  1980年,中央正式为李立三平反。追悼会后,李莎尤其怀念丈夫。她对女儿说,如果你父亲能看到这一天该有多好。

  经历了多次生死离别,李莎从不后悔,只是惋惜李立三走得太早了。李英男记得,“文革”时期,母亲因父亲数学好,曾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不是一个革命家,只是一个会计,我们和女儿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也会挺好的。

  评 价

  2013年,李莎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时,俄罗斯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梅捷列夫认为,李莎受到第三国的嘉奖,是因为她身上体现着优秀的人格、信仰、尊严和爱。尽管历尽坎坷和磨难,但她从未违背自己的品格和尊严,这让她获得了高度评价。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