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将生态田园、儿童乐园融入校园文化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墙壁刷白成为“画纸”,竖立的石板成为“群山”,学生可以在这里随手涂鸦。这就是根据学生意见多次调整,形成的“山水涂鸦”景观。
修远楼旁下课奔向操场的孩子。清华附小的校园文化融合着生态田园、儿童乐园、书香校园、人文家园的四大理念。
在清华附小马约翰雕塑旁的小操场,地面上施画了若干跳房子用的方格。
在丁香树下写生的学生。校园内大量引入的树木和花草,让孩子们受益良多。

  “学校是一个珍品收藏的博物馆,一个事物的集散地,一个传奇故事发生的地方……”这是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心中小学校园的模样。

  清华附小的校园中,融入了窦桂梅和她的同事关于小学校园的憧憬。水木之夏、山水涂鸦、童荫乐园……一处处鼓励儿童参与、激发儿童互动、尊重儿童选择的小天地,展现了“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也使得儿童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管理者和受益者。

  生态传承 学生参与建设

  走进清华附小,最先看到的就是屹立在学校成志大道两侧的梧桐树和毛白杨。继续向内部走,校园植物的种类愈发丰富,银杏、国槐、侧柏、红枫、玉兰……

  “我最喜欢学校里最大的那棵丁香树,每年春天都像一个大花篮一样在那儿开着!”清华附小六年级(3)班的王涵铄7月就将离开母校,学校美好和谐的生态景观在王涵铄心中是一抹永难忘记的珍贵记忆。

  王涵铄入校那年,清华附小还基本保持着2001年翻建落成时的风貌。校内七座主要建筑显现出疏阔、稳雅而又开放的大气格局,建筑的主色调以灰白为主。2011年夏季的抗震加固后,校园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又在细节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把教室门窗和走道围栏更换为紫色,增添校园的色彩;校内七大建筑有了启程、知行、修远等更有深意的名称;设计开辟了华宇池,池内饲养金鱼,为校内增添了一处灵动的水景……

  而王涵铄感受最深的,则是大量引入校园内的树木和花草。出于对植物的兴趣,王涵铄和他所在班级的植物小组曾在校内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统计,“2011年前校园里大概只有十几种植物,到了我四年级的时候就增加到了四十多种,现在已经增加到118种。”他说,在他们的调查之后,校内也逐渐完善了植物的标牌,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

  最近,学校又将植物常识的普及融入了体育锻炼中。学校在小操场施画了若干跳房子用的方格,六年级(3)班几位同学参与其中,用喷画的形式,将不同植物叶子的“影子”绘制到方格中,再在另一个方格中写下植物的名字。这样,同学玩跳房子游戏,顺便就认识了植物。

  在学校操场北侧,有一小块土地上可供学生自己动手栽种。王涵铄说,这块土地当过菜园,凡是优秀班集体和卓越班集体便可获得菜园“使用权”。他们班就曾在这里种过大片菠菜,收获后炖了一大锅菠菜汤,分给了全校同学和老师做午餐。除此之外,丁香书苑南侧的一片边角地,也被开发成为了试验田,主要供六年级上科学课时种植冬小麦,并进行观察。

  清华附小办公室主任代养兵说,生态校园是清华附小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师和学生已将生态的观念融入到课程学习和班级活动中,让城市中生长的孩子,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体会农耕之乐,感受田园之美。

  儿童乐园 学生参与管理

  6月11日清晨7点10分,清华附小博雅楼附近的竹林里,一群鸟儿栖息于树上。不久,清华附小数学老师王焱将刚刚从教师食堂收集的蛋黄、饼干、馒头等吃剩的食物和前一天的食物留样,带到这个僻静的区域,将它们掰碎放入两只瓷碗中。之后,她自动到教学楼内“回避”。透过博雅楼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大约一分钟后,在枝头等候多时的喜鹊、灰喜鹊、麻雀等鸟类纷纷飞到两只瓷碗周围,开始“早餐”。鸟儿根据个头以及品种的不同有序进食,直至“光盘”后才会离开。

  王焱的喂鸟行动已坚持了几年,学校有人称她为“喜鹊妈妈”。王焱说,几年前,一次大雪过后,因为食物匮乏,饿死了不少鸟类。后来有媒体建议,市民可以为鸟儿提供少量食物,帮助它们度过严冬。从那时起,王焱就开始在清华附小校园里喂鸟,从相应提议发展成了乐趣。

  在清华附小,师生在理解善待自然的理念中,也在学习宽容和让步。去年,一位校园的“不速之客”就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讨论。

  代养兵说,去年刚开学,学校综合服务中心老师就发现,华宇池内的金鱼一天天地减少。为了调查金鱼消失的原因,老师在池边架起了一台摄像机24小时持续拍摄。“窃贼”最终揭晓,原来是一只大鸟。它灰白相间,头上有一条斜着向上的羽毛,尾巴特别短。那段时间,大鸟每天要来池边三次左右,来了就不会空跑,起码叼走一两条金鱼。

  是迁就大鸟的胃口,还是保护池内的金鱼,老师们内心也很纠结。一次,大鸟白天光顾校园,正巧被几个学生发现,学生惊喜欢呼,而老师们则“心生一计”。之后,大鸟与金鱼的博弈,成为了那个学期低年级作文分项测试的考题。

  学生各抒己见,有人建议用网把华宇池盖住,有人建议放个稻草人把鸟吓走,而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大鸟和金鱼能共同成长在校园里,有学生甚至表态,愿意每天带小鱼过来,喂养大鸟。也有同学关注到了大鸟的身份,发现大鸟并不是老师们最初认为的白鹭,而是夜鹭。最终,学校尊重了多数孩子的决定,没有对大鸟采取“打击”措施。至今,这只大鸟还会时常光顾清华附小,“正大光明”地吃鱼。

  山水涂鸦 学生评定效果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清华附小,校园景观的设计常常要反复推敲和修改。学生对景观效果的反馈,是景观调整的主要原因。

  丁香书苑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校园文化实验区。代养兵说,这个区域汇聚了图书馆、书法教室等,有着浓重的书香气息。其中,位于最东侧的一面墙壁,就曾根据学生的反馈多次调整,才形成如今“山水涂鸦”的景观。

  乍看“山水涂鸦”景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的设计。代养兵说,这面墙壁原本是一面灰砖墙,上书“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时间长了,发现这个设计过于单调,又考虑到这里本为书法教室,于是就改为在此悬挂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不过,书法作品更换成本很高,互动性也有限,“而且墙上有一个书法教室的窗户,窗户不能遮挡,但与书法作品并列,又觉得不太协调。”清华附小书法老师贺军峰说。

  贺军峰说,之后的“山水涂鸦”的改造主要来自美术老师王志兴的贡献。墙壁刷白成为“画纸”,竖立的石板成为“群山”。而这些石板均是经过特殊挑选的石板,易写快干,适合学生在此反复练习。墙上的窗户最终被加上了印章形式的护栏,与这幅山水画融为一体。最终,墙壁的下方又增添了一条水渠,便于学生随手蘸水书写。调整后的“山水涂鸦”景观具备了与学生的互动性,比此前的设计也更有趣味和韵味。

  可游戏、可观赏、可读书、可品味……清华附小的校园文化努力融合着生态田园、儿童乐园、书香校园、人文家园的四大理念,而这一切都聚焦于儿童视角下的文化理解,从儿童的感受出发,让儿童站在校园正中央。

  ■ 校友故事

  一场校内植物大搜索

  2012年9月,进入四年级的王涵铄对于科学课上的植物研究产生兴趣。那时,校园里的植物比过去增加了很多,但多数都还没来得及挂牌。“先有同学提出要为校内每棵树木编号,之后就有同学联想到是否可以统计校园的树木种类、分布,甚至有人要来了学校的平面图开始着手绘制。”王涵铄贡献了一本《清华园树木》,这本家中的藏书记录了清华园各种植物、花草,依照书中的图片,他和植物小组成员们展开了一场校内植物大搜索,辨认校内植物种类,并统计出一份校内植物的完整清单。

  之后,校内植物的研究从科学扩展到人文,从几个人扩大到了全班。班主任许剑建议全班学生每人选一种植物进行创作——或给这种植物画张画,或给这种植物写篇文字,抑或给这种植物配上一首古诗……

  “其实我们也想过要出一本书,类似《清华园树木》,把我们画的画,写的文章,配上的古诗词都放进去,一定也很好看。”王涵铄说,书最终没出,现在还有点遗憾。不过好在他们的成果曾经给家长进行过一次集体展示,得到了家长的普遍好评,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 专家说法

  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李茂,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我认为,小学的校园文化的设计,首先应该是方便儿童使用,这应该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出发点。清华附小校内的山水涂鸦,便于儿童在此书写;校园内走廊、树下、庭院内,适合随地围坐讨论、聊天;沙坑、攀岩、秋千也适合儿童玩耍……整体上看,在这样的校园内,会感到很舒服、很自在,因此儿童就喜欢学校。

  另一方面,小学校园文化,本身也应该是儿童文化的体现。小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单纯地成人为儿童打造的文化,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要让儿童去创造,校园也是儿童在此创造属于自己独特文化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尊重儿童文化的独特价值,儿童可以发现成人发现不了的,珍视成人已经麻木的,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儿童文化。

  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言语与情感交流,以及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带给老师的触动,更是校园文化中最为珍贵和有价值的部分。学校往往会更重视给予儿童什么,为儿童营造什么,而在发现、珍视、彰显儿童自身生成的价值方面,还大有可为。

  下期预告:百年小学之校园文化·朝阳、昌平分校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B04-B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