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健康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健康周刊·关注

医联体 转起来!

朝阳区探索医联体内“大医院”、“小医院”的“上”“下”流通,越来越多居民首诊和康复首选社区医院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2015年1月8日,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逯勇在病房查房。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不夸张地说,北京大医院几乎都处于临战状态,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往往成为附近居民买药、输液的去处,感冒发烧也要去大医院......

  更好地统筹医疗资源,实现分级诊疗,首诊在社区,是缓解“看病难”的重要途径。朝阳区从2012年起开始启动医联体建设,目前已经实现区域全覆盖,或许在未来,社区医院将成为更多患者的就诊首选。

  ■ 探访

  患者:“条件比我想象中好”

  在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里,70岁的“老病号”齐建国讲述了自己“辗转”寻医的事。

  “2006年,我就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从那以后,每到秋冬,我就会生一场病,这些年住过好几次医院,因为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专科病房住不进去,就耗成了急诊科的‘老病号’”。

  去年11月,因为血管阻塞、心绞痛,齐建国又被儿女送入朝阳医院急诊科。“我在抢救室住了11天,转入心内科病房,又经过10天的治疗,病情趋于平稳,医生建议我转到家附近的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齐建国回忆,刚开始,他和儿女也担心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后来,隔壁病床的病友说条件很好,还有朝阳医院的医生定期查房、在线会诊。

  现在,齐建国已经开始依赖这家社区医院的康复管理和健康照料,“条件比我想象中还好,病房都是双人间,配有独立卫生间,医生护士的服务比大医院还细致”。

  让齐建国受益的,正是组建于2012年11月7日的北京市首个区域医联体——“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在原朝阳区卫生局支持下,朝阳医院向医联体内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派驻业务骨干,除了定期“出”诊,还从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把基层医院当成“自家人”,依靠统一标准的服务,把在社区就能解决问题的患者,“留”在社区。

  ■ 现状

  区域医联体服务全覆盖

  2013年11月,原北京市卫生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计划在每30万至50万人的居民聚居区,有规划地组建“大帮小、强帮弱,方便居民就近看病”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分工合理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早在2012年,朝阳区就已经启动医联体建设,当年启动并运行朝阳区中部(朝阳医院)医联体,相继启动东部(中日友好医院)、北部(安贞医院)和南部(垂杨柳医院)医联体,到去年6月,已经实现了区域医联体服务全覆盖,将朝阳区所有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包括企业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联体建设范围。

  ■ 数据

  医联体内,患者实现顺利“流转”

  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联体建设的最初目的,让大医院告别“战时状态”。据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运杰介绍,2013年至2015年4月30日,中心共上转住院患者330人次,门诊患者1447人次,下转住院患者220人次,慢病患者“回归”社区近400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至2014年10月31日,中部医联体内绿色通道上转患者1813人,下转患者1165人。2014年,核心医院已下转患者1046名,其中门急诊478人,住院568人;成员单位上转患者2103名,其中门急诊1893人,住院210人。

  首诊在社区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以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医院拥有140张床位,覆盖11万(包含4万流动人口在内)人口。进入医联体服务模式后,日均门诊量从600-800人次,逐步提高到1000-1200人次。

  ■ 问题

  基药目录仍不够开放 不少患者“重回”大医院

  在开展医联体服务模式中,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逯勇认为,社区首诊不够理想与药物采购相关。“我2013年初刚到这边时,社区医院很多药不能用,呼吸科更是可怜,当时只有临时短效用于扩张气管的药物沙丁胺醇,后来社保基药目录又放开了一部分,我才敢在这边出门诊,要不给病人看了也是白看。”

  逯勇所指的放开,是指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调整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办法。但目前还有一部分药物在社区医院无法购买,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这直接限制了一些社区医院的诊治水平。另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服用多种药物,其中一种药物社区医院没有,患者就得往大医院跑。

  ■ 特色

  远程会诊

  社区医院就诊 上级医院会诊

  在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高血压患者前来就诊,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电脑中浏览了患者的病史、就诊记录等,患者的数据除了进行电子记录外,还会同上级医院(朝阳医院)医生进行诊断。

  医生演示了这一会诊过程:将存有疑虑的患者情况,通过远程会诊平台直接将检查数据上传,发出诊断请求,朝阳医院的医生在后台进行会诊,对之前诊断给出建议等。

  远程会诊机制是医联体体系的一大特色。朝阳区医联体目前已经建立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和心电图信息系统平台,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与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PACS远程会诊,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与核心医院心电图的远程会诊。

  用专家留住患者

  能真正把齐建国们“留”在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是一个考验。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出诊、查房,甚至工作,成为朝阳区走的第一步。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顶权从2014年4月1日开始在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帮助社区医院规范化诊疗。他还是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主任,这也是朝阳区医联体的一大特色。朝阳医院选派7名、中日友好医院选派9名、垂杨柳医院选派11名、安贞医院选派9名副高职称以上骨干作为责任主任,由朝阳区卫计委任命,到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副主任,除技术方面帮扶外,还负责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核心医院与社区的沟通协调等。

  “刚到六里屯出诊时,半天20个号有时挂不满。”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主任逯勇称,患者最初没有社区首诊的习惯,直到听说有朝阳医院专家在社区“出”诊,才愿意去。

  “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对症的专家,还省去了儿女轮流请假陪我去朝阳医院来回折腾。”六里屯社区的王大妈,是逯勇从朝阳医院带回来的“老病人”。

  朝阳区卫计委主任师伟介绍,朝阳区是北京市最早建立医联体的区域,其中部分医联体已开始探索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等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现状,形成分级诊疗。这也就意味着要按居民服务需要布局,下派的必须是社区需要的、能提高社区常见病诊疗能力的医生。

  医联体的“差异化”

  除了满足基本医疗需求,朝阳区不同医联体有各自特色:东部医联体以中医、老年病、康复双向转诊为特色,并且在运行之初就以远程会诊为切入点,建立双向转诊技术支撑;北部医联体以心血管疾病治疗、脑血管疾病康复和健康管理为特色。

  六里屯和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康复特色,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向神经内科康复特色方向发展。

  去年5月,朝阳区启动儿童(儿研所)医联体,今年3月启动肿瘤防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联体,提高社区儿科诊疗和癌症筛查能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