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热点
上一篇

我就是个普通班的小菜鸟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北京理科状元刘智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理科状元 刘智昕 721分

  17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五班学生。

  【分数】

  语文 136分

  数学 145分

  英语 147分

  理综 293分

  从没有想过能当状元,其实我就是个普通班的小菜鸟,学习也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只是跟着老师的脚步查漏补缺。我觉得人人都能做状元。

  17岁,摩羯座,爱笑,说话语速快。昨日中午,在父母老师陪伴下,穿着校服出现的刘智昕,落落大方、有问必答。她说查分系统开放后,父母和她分头查到了成绩,与之前听说的理科最高721分印证后,得知成了今年高考的理科状元,“浑身颤抖,特别惊喜”。

  冷静下来后,这个长发女孩子想到的庆祝方式是,晚上跟爸爸妈妈一起吃个饭。

  幼年学琴不考级

  “弹钢琴!”被问到平时的爱好,刘智昕脱口而出,她偏爱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会弹奏《梦中的婚礼》,准备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把《星空》练熟。

  这是母亲王喜玲在她3岁时,就开始培养的爱好,同时起步的还有英语和舞蹈。“从不要求她考级”,王喜玲说,因为当年听老师说,考级要一个曲子反复练半年,她觉得对孩子没什么益处,“我也不想她当钢琴家”,只是纯粹地休闲娱乐,但孩子上初中时,钢琴伴奏也能登台演出,“不用也可以放在那儿嘛”。

  这样“宽松”的氛围也延续到了学习上,王喜玲说,并不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也没有想过让她考状元,“我们给孩子自主权”,比如学一个小时可以休息半个小时,之后看电视、打游戏都可以,“孩子嘛,她心里有数就行”。

  于是在高考前一天,刘智昕还看了跑男放松,“该会的都会了,不会的也就不会了”,王喜玲说,当时她就让女儿放松心态,“该玩玩,该看看”。

  虽学理科爱写词

  刘智昕的父母都在电力系统工作,加上她,全家都算是理工科。

  但除了弹钢琴,刘智昕还有写词的爱好,“高二时跟语文老师互相对词”,她说这样可以拓展思维,对于思辨能力和写作的文采都有很大提升。

  刘智昕偏爱苏轼、柳永、辛弃疾的词,“因为很有风骨”。高三时她还曾以“苏幕遮”为词牌,写作了一首《致知己》,词中写道,“年如梭,岁荏苒。知己难寻,只恨相逢晚。恣意之时难复返,对酒当歌,明月依窗幔。故人离,情泛滥。独对轩窗,醇酒空觉淡。待到枝头花烂漫。具备佳酌,静候君归岸。”

  现代文学方面,她喜欢张爱玲的作品,脱口而出的是《半生缘》。所以在考场上,微作文“三选一”的题目中,她选择了推荐名著的那道题,自信“如果能挑出精彩片段,就能拿不错的分数”。

  虽然是理科里的“文人”,但刘智昕不喜欢用“文艺”形容自己,“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开朗这个词。”

  学习不是生活全部

  虽然当了状元,但刘智昕并不认为自己是“学霸”。高中三年她不仅是班长,还“精力旺盛”地参加了英语演讲、志愿活动、学校嘉年华等多项活动。

  班主任陈育红说,这是位细心到令她感动的班长,“三年,每天都把作业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提醒大家写”,高三时的笔记也会无偿与同学分享,并交流学习经验。

  “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学生,她都能打成一片”,陈育红说,这样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让她很赞赏。

  这似乎是天生的。刘智昕5年级随父亲工作调动进京时,也没表现出多明显的拘谨,“比本地小孩儿跟本地小孩儿玩得还好”。

  就算成为状元,满脸笑容的刘智昕依然说,“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提醒学弟学妹珍惜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平时排名在年级50名左右的她,最大的经验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查漏补缺,练手感”。

  目前,刘智昕尚未确定高考后的目标,“北大或者清华,什么专业,都要跟爸妈商量下”,但基本会留在北京。

  新京报记者 黄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