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接受采访前,吉伟还在跟同事开会,争论声音很大,跟吵架似的。“痛并快乐着”,是博湃养车创始人吉伟对一年多创业经历的总结,打游击发过传单、从来没休过假期,闺女出生时在产房外写文案,每天都像打了鸡血。
博湃养车,国内最早出现的养车O2O应用,在一年多的拼杀中,有了一定江湖地位,从三天接1单到日均接单7万,市场份额是第二名到第五名的总和。未来,它希望所有跟车相关的事情,在这个平台上都能一站式搞定。
创始人的初期主要工作是发传单
谈到女儿,吉伟的语速慢下来。2014年3月,吉伟辞职创业,女儿尚不足满月。
“3月初,我在医院陪老婆待产,每天早上六点,先推一篇公号消息。闺女出生后,她醒着,我在旁边陪她,她一睡着,我就赶紧写消息。”这种拼命的节奏构成了博湃养车初创时期的状态。
吉伟是个纯粹的汽车人,在圈内摸爬滚打了十几年。2014年3月,吉伟辞去某汽车厂商中层管理的职位,一头扎进上门养车O2O的浪潮中。
此后差不多半年时间里,几位创始人拿着每月4000块的工资,做了各种苦逼的活儿。
“加油站里被人家轰出来,那就跟它打游击啊。”讲起过去发传单的事情,吉伟忍不住大笑。
初期没钱没人,上街发传单曾是几个创始人最主要的工作。他们把北京地图打开,在三环以外五环以内,划了20多个板块,每个人负责4-5个。洗车店、停车场、小区……各种地方,能发的都发。
执着于重模式的偏执狂
最初辞职创业时,没人支持吉伟。2014年初,O2O概念刚刚兴起,人们对上门服务的认可度不高。
吉伟坚持认为上门养车是个需求痛点,他说,“不经过嘲讽的梦想不是真正的梦想。只要你认为这是个让你心动的事情,像追女孩儿一样,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凭这一点,吉伟说服了老婆还有合伙人,以及合伙人的老婆。
吉伟有点儿轴,他自己也承认,“要想成就一点事情,必须很偏执,才能做下去。”
博湃养车的模式,有着吉伟一样的“轴”劲儿。
比如,与其他养车O2O不同,博湃养车坚持做“重”,要建立自己的万人技师团队,相当于电商企业培养自己的快递队伍。
一些轻公司,做的是纯平台,只负责连接客户和技师,省时省力。但吉伟认为,技师难以把控,一旦出了问题,用户留不住。“做得越深、越重,才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再比如,在这个争分夺秒“烧钱”创业的时代,博湃养车一度放慢脚步大练内功。
2014年一整年,博湃养车只做了一个城市,北京。把北京做熟、做透,强化技师培训,将流程标准化,便于未来模式的复制。
“当你做得不充足的时候,贸然去走,只会踩到自己的脚。”这是吉伟的观点。到2015年,博湃养车已经调整节奏转而进入快速扩张期,目标是,一年内将模式快速扩张到全国100个城市,技师团队规模将达到1万人。
■ 对话
“行业泡沫今年将破”
新京报:养车O2O这种模式似乎很容易被模仿。
吉伟:海底捞有门槛吗?但是中国有第二个海底捞吗?
上门保养,看似技术门槛不高,其实是个重度运营的行业。
新京报:汽车后市场O2O创业现在特别热,有泡沫吗?
吉伟:肯定有。
新京报:能持续吗?
吉伟:既然是泡沫,肯定没办法持续。我觉得很快就会破掉。
新京报:很快是多快?
吉伟:我觉得今年,这个行业基本就可以见分晓了。
去年是起步之年,今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年底前,该站队的站队,格局基本就定了。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呢?
吉伟:因为BAT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已经进来了。他们会投其中某些家,他们的资源会倾斜过来。
新京报:有压力吗?
吉伟:肯定有。用我老婆的话说,我现在已是一个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因为我脑袋里90%装着公司,8%装着我的宝贝闺女,另外2%是老婆。
新京报:什么能让你减压?
吉伟:小闺女是我最大的减压剂。我常开玩笑说,我现在最大的动力是,在我小孩儿睡觉之前回到家里。如果回到家,她已经睡觉了,我会觉得这一天心里空落落的。
■ 创客项目ABC
A. 他们是谁?
博湃养车创始人吉伟,有10余年汽车主机厂管理经验,曾服务于东南三菱、北汽,负责过20余款车型的整车产品定义、开发、上市。公司已于3月完成1.1亿元的A轮融资,京东参投。
B. 在做什么?
博湃养车是搭建在专业技师和用户之间的O2O平台,拥有两个品牌,“博湃e”专注于快速保养,超45分钟没保养完毕可免单,“博湃”专注于高端汽车保养。技师团队隶属于博湃养车公司,能有效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控性。
C. 投资人怎么说?
博湃养车是创新工场投资的第一个汽车后市场项目,经过短短一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汽车上门保养领域的领军品牌,订单量和城市规模均保持领先,未来将发展成为一站式全方位的汽车服务平台。
——创新工场
只要你认为这是个让你心动的事情,像追女孩儿一样,就会有无穷的动力。
——博湃养车创始人吉伟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媛 实习生 曾庆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