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肉体崇拜:当锻造身体成为一种理想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跑步,图片来自Scott Jurek 的个人社交网站。

  “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如是说。这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认为“人的身体像镜子一样面对这个世界”,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身体在表现,身体在说话”。

  梅洛·庞蒂把身体看成认知世界的通道,看似高深晦涩的哲学世界不过是日常生活的抽象提炼。如你所知,对于身体之美的欣赏,遥远的古希腊即已发端,古希腊主张的身体美要符合“理想比例”:头颅是身高的1/7至1/8,肩膀最宽处为身高的1/4,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的宽度……这样的体态,才有愉悦的美感。几千年过去,角斗、健美、减肥、塑形……西方世界追随身体之美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中国,几千年来,注重“天人合一”的主流儒家文化和看重“精、气、神”的旁支道家文化相互糅杂,对于肉体本体的崇拜一直都处于缺席状态,即便到了晚明时期,注重的亦不过是人的物欲、色欲、食欲、金钱欲,鲜见对于人体美的追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社会转型。一百多年过去,如今的中国俨然生活在全球化浪潮中,西式生活理念在城市人群中扩散,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生活方式当成了新习惯,人们开始正视肉体之美,把身体的锻造当成一种理想。中国人自古注重养生,但如当下这般注重对于身体的雕刻,却是一大新景观。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一轮“全民健身”政策的呼吁下,一波又一波人涌入健身大潮,跑步、游泳、瑜伽、器械训练、广场舞……漂浮在这人民的健身海洋表面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健身书。

  健身书狂欢的背后是人们的功利心

  打开电脑,登录各个电商平台的图书频道,各种心灵鸡汤类、养生保健类的图书占据着各大榜单,《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你是最好的自己》、《这书能让你戒烟》、《只有医生知道》……从心理孤独到身体疾病,人们关注的永远是自己。

  这两年,这种关注又多了一个项目:运动。你会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图书类别中都开设了一个新的分类,叫做“健身与保健”,健身书的地位被空前抬高。以亚马逊为例,上周“健身与保健类”名目下前50本中有26本是倡导西式健身理念的书,而这26本书中,有17本是去年到今年出版的新书。这些新书主要分成力量训练、跑步两类,前者的畅销书包括《硬派健身》(三大电商健身类图书排行头名)、《囚徒健身》、《无器械健身》等指导肌肉训练的书,后者呢,更是泛滥一片,京东甚至在分类首页上专为跑步主题设置了一个叫做“奔跑在路上”的“跑步书4部曲”营销广告,从《爱上跑步的13周》到《天生就会跑》再到《素食,跑步,修行》,直至最有名的那本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逐步进阶,从跑步技巧到心灵修炼,可谓面面俱到。

  或许你会觉得健身新书的大批出版和畅销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毕竟,读书并不能代替运动和流汗。然而,书商看中全民健身的巨大商机,赢得了市场。根据出版《素食,跑步,修行》的策划编辑李怡霏介绍,这本书刚上市一个月,已经冲到亚马逊“素食养生类”第一名;《硬派健身》的出版方博集天卷介绍说,这本书本月刚上市,销量已经突破20万册;至于《囚徒健身》、《无器械健身》、《跑步圣经》这类半新不旧的书,更是长期占据着榜单前五的位置。

  “我觉得买一本合适的健身书,比照着锻炼,这是每一个追求好身体的现代人都该有的意识”,从去年开始每周都去健身房流汗的刘同学,最近买了本《硬派健身》,白天阅读,晚上训练,庆幸自己的身体有了科学指导。这是小刘的第一本健身书,“它教我正确的健身饮食观,教我怎么做深蹲和俯卧撑而不会受伤,怎么练出好看的肌肉”。

  “健身需要科学指导,一旦你开始健身,自然而然就要去寻找科学教程,可以说凡是严肃对待健身这件事并打算锻炼的人,都会对这类书有需求”,本月推出两本新书《核心基础训练》、《德式无器械健身》的后浪出版公司策划编辑付志宏认为,当下出现这么多健身爱好者,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要求标准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注意。“《德式无器械健身》、《核心基础运动》上市不久就有大量读者来询问专业知识,还有要视频资料的。在亚马逊平台我们看到读者对这两本书的评价很积极,特别是《核心基础运动》,有很多读者(老中青都有)按照书中的方法练习,使困扰多年的腰背疼痛得到缓解。”

  当健身书成为正能量,似乎不该再挑剔它的出版价值,然而当下最畅销的健身书《硬派健身》的作者、健身导师斌卡也给自己“泼冷水”:“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硬派健身》,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本健身畅销书不需要用脑子去看懂,只需要这本书告诉他们‘如何在十天内减去十斤肉’这种实用信息。”斌卡无奈地承认,大部分读者买健身书都以结果为导向。事实也是如此,当健身书成为使用手册,功利的购书热潮背后,隐藏的是功利的健身人群。

  跑步融入生活,才是健康之“瘾”

  健身书热潮反映的趋势是——我们好像对跑步和腹肌更感兴趣。先说跑步。不知从何时开始,全国似乎一夜之间涌现了无数“跑友圈”,多得数不清的城市马拉松比赛,仅在北京范围内就有“怒放生命健走队”、“嘉友跑”马拉松跑团、“奥森百人公益跑”、姚明发起的“2015要跑·24小时城市接力赛”、“合力跑地球1圈”……当然,你不能忘记去年10月那一场“十面霾伏”中的京城马拉松,三万人身穿各种奇装异服从天安门浩浩荡荡出发,成为城市一道怪异的风景线。

  当我们在谈跑步时,我们谈些什么?对于曾经的胖子杨天国来说,跑步就是年轻人的广场舞,是他在逼近三十岁时,不满意自己的身体状态所做出的最激烈的反抗。“这些年老加班,身体透支很厉害,我这两个月没事就跑步,觉得吃饭变得心安理得了,人也清爽了”,杨天国说《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最“心有戚戚”的一本书,“村上说从事写作是耗费元神的,跑步不仅能强健身体,还能有平衡作用。我是个心力耗费很大的人,太有同感了。”

  作家冯唐说他喜欢跑步的原因之一是,跑步时他可以彻底地享受独处时光。跑步是一种可以成群结伴,亦可以“自力更生”的运动。跑步时,只有“我、时间、脚下的路”,可以控制思绪什么都不想,也可以让它自由飞舞。

  李怡霏非常认同这种观点,她觉得普通人跑步,可能最初的目的确实是消灭肥胖和亚健康,跑步初期,体验到的是身体“变瘦变美”的惊喜,一旦跳过这个阶段,就开始“修养身心”:跑步的功利性意义不再重要,跑步已经融入生活,成为了一种健康的“瘾”。

  跑步这种“瘾”,更多人把它上升成一种修行式的生活方式,“豆瓣”上目前有超过100个关于跑步的讨论小组和34个聚集跑步人群的小站,关注人数超过二十万,很多跑友会告诉你,跑步是一种借助锻炼肉体而达到身心合一的修炼,它已经超越了运动范畴。

  好像全世界男人最想要的只有肌肉

  比起跑步这种能独自练习亦能群体狂欢的运动,肌肉训练注定要和孤独相伴。肌肉很傲慢,你需要屏气凝神,意念集中,在无氧的状态下对笨重的器械来上个十几组动作,天长日久,它才隐约可现。并且,训练时你不能说话,因为那样只会让你岔气而伤了自己。

  苏格拉底曾有言,“一个人若是漫不经心地变老,而未能看到自己将身体力量与美发展到极致之后可能成为的样子,那是一种耻辱。”这句话如果让肌肉爱好者听见,恐怕要封为圭臬了。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对体育人士的印象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可是如今,型男、肌肉男在各类相亲、综艺电视节目中亮相时,引来的只有女性的尖叫。

  中国人第一次从电影中看到令人震撼的肌肉是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而施瓦辛格作为多次获得奥林匹亚先生称号的职业运动员,转行拍电影给中国观众又带来了视觉冲击。施瓦辛格后来当选为美国加州州长,这个健美冠军以他的肌肉和头脑改变了中国人对肌肉男的误解。之后受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影响,我们对肌肉男越来越司空见惯:《超人》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旦有难,克拉克就会扯掉领带和衬衣,露出包裹着内裤外穿的倒三角形身材一飞冲天;《速度与激情》里的道恩·强森为救人于水火,手臂一鼓肌肉,石膏就裂开了!Buzzfeed网站最近做过一项关于男性理想外形的调查,涉及12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男神形象几乎清一色都是肌肉猛男,倒三角形,宽背细腰,健硕的腹肌……是的,好像全世界的男人最想要的东西只有一样:肌肉!而且,对腹肌尤为在意!

  现在你只要去健身房走一圈,就能发现一批“腹肌党”,他们分散在不同角落独自疯狂地卷腹、仰卧起坐,100个,200个……他们忍受无聊的动作重复,喝下各种口味的蛋白粉,只是为了增肌。腹肌党小白是个30岁的辣妈,为了练出马甲线她每天坚持300个卷腹和仰卧起坐,已经坚持了半年,“可能社会对男人有一种腹肌审美,可是我觉得女人有了腹肌,更能体现对自我的主宰,我相信这样的女人越来越多。”畅销书《囚徒健身》的策划编辑王辉坦言自己也是个“肌肉信仰者”,他甚至认为中国人在潜意识里都有一个“肌肉梦”:“高糖饮食和长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身体质量在迅速下降,人们需要肌肉来填补自己的羸弱,腹肌党其实都有‘英雄梦’,渴望拥有超强的身体,并且不服从主流和体制,再加上媒体对型男型女的大肆包装,这根本上唤醒了大众对肌肉和力量的深层向往。”

  肌肉信仰者,骨子里暗含着对肉体的崇拜。斌卡认为,中国人如今对腹肌和马甲线狂热地追求,其实有一种对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缺失补偿心理。“读书和运动,在中国文化里已经被分开很久了,鲁迅早就说过,中国文人的审美标准是‘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鲁迅 《病后杂谈》)。孔子尚能‘善六艺,能骑射’,但是元朝以后不允许汉人进行骑射运动,明朝以后,中国文人就只能‘吐半口血’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健身文化,更多地是在宣扬一种古希腊的美,一种对肌肉、力量和人体黄金比例的推崇。中国文化太缺乏这种东西了,一旦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接触更多西方文化,就会非常渴望这些。”不过,他觉得单纯为了腹肌去健身很愚蠢。他的健身理想是和自己的身体达成和解,直至和谐。

  写到这里,我想起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歌《健美比赛》:“用慢动作展示着从头到脚的所有肌肉/浑身涂满了汪洋一片的护肤油……获胜时他举起了巨大的拳头/向维生素的功力致敬。”面对夏天汹涌而至的腹肌党们,辛波斯卡在50年前就报以一个悲悯的微笑。

  消费肉体,寄予理想还是表达焦虑?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身体这个领域,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产品,它更是由社会、历史和文化共同构建的。西方有一则广告称:“您的体重就是您的社会等级宣言。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阶级的标志。”这种振振有词的美学等级宣言无形中演变成一种对身体的修辞,造成“社会身体”对“自然身体”的修正。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养身”而非“健身”,且这种理念散在医学、儒学、佛学、道学中,健身未在历史中形成“专业”。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中国的健美健身运动的发展一直受到欧美健身文化的影响。欧洲文化之城雅典、古希腊在建筑和雕塑方面,都有健美体魄的力士体格形象,健美体格被皇室贵族成员和上流社会所崇尚。从国际健美运动的创始人尤金·山道,到现代国际健美之父韦德兄弟以及二十世纪的阿诺得·施瓦辛格等健美运动员的宣传与影视的合力,逐渐导向了美式现代健身文化。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减肥、塑身、健身、美体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由此形成的健身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一员。在广告商和传媒的狂轰滥炸下,健身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变得世俗化和日常化。男子被称为“型男”,女子具有“丰乳肥臀”这些审美标准逐渐被人接受,健美的身体成为一种时尚。

  让·博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任何消费文化都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内置在人类天性需求之中”。那么,当肉体成为消费的对象,现代人在身体上更多地是寄予理想还是表达焦虑?

  “上班族面对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焦虑很严重。很多人办健身卡,只是来骑动感单车,并不做器械训练,他们喜欢的就是那种集体运动时挥汗如雨的感觉,把焦虑释放出来”,有十年私教经验的健身教练高岩认为健身房是现代人缓解生活焦虑的场所。

  十年来坚持去健身房的媒体人云也退认为很多人健身是被逼迫的,“那么多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秀生活,现在去健身的人很难摆脱攀比的诱惑。一旦被有形的东西所执,健身就会引起焦虑,比如反弹的阴影。”

  与此同时,不断研发的诸如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种计算热量摄入的APP,让健身成为一种时髦且便于展现的生活方式。“秀腹肌、秀跑步里程,只说明人是跟风的社会动物,健身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在社会上寻找定位自己、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囚徒健身》策划者王辉说。

  李怡霏觉得健身这种“肉体消费”总比整容抽脂要健康。“大众并不是愚昧无知的,尤其是现代人,具有比以往任何消费主义时代更智慧的大脑。跑步或者其他锻炼方法,其实是人类的原始冲动,是回归自我的方式。”她说。对于更多的人,渴望健康和艳羡身体之美,本身就根植于每一个自我的天性之中。

  【健身个案】

  作家冯唐 

  肉体之美,美到不可妄言

  新京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一直坚持吗?

  冯唐:我断断续续健身,以前也跑步,大多是在健身房,工作太累来换换脑子。把跑步当成一个事情是从今年五月份开始的,我七月份要参加一个马拉松跑步活动,4月到7月间,从广州到北京,每天跑一个马拉松。我要参加其中的一场,所以我是为了备战。

  新京报:你是运动上瘾者吗?

  冯唐:我觉得不能算上瘾者,但是跑步会让人产生愉悦感,这个被称为runner's high,其实是指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内啡肽,会刺激人有愉悦感。我的感觉就像喝酒喝美了,头脑风暴聊high了一样。

  新京报:你是一个肉体崇拜者吗?

  冯唐:肉体是很美的东西,美到不可妄言。

  健身导师斌卡 

  中国人健身需要“祛魅”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才是现代人的正确健身理念?

  斌卡:我不赞成单纯减肥或增肌,也不赞成低于人体正常指标的减脂,我希望大家有正常的体重,正常的体脂。健康的健身观应该是,按照美国医学研究学会规定的那样,每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周都应该有五次以上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其中至少包括两次力量训练。不一定就非要去健身房。

  我之所以推荐人们去健身房运动,是因为健身房更适合运动初学者。健身房的器械就是为了能够让人类更安全更正确地锻炼而研发的。所有的超重者,我都不建议跑步,胖子跑步时,身体脂肪在体内共振,会损伤关节和内脏器官,这些人都应该先做力量训练,把体脂降下来。

  新京报:获得天使投资后,你说自己开始做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斌卡:为健身“祛魅”。现在充斥大众的健身理念有很多甚至演变成似是而非的玄学,有很多落后的“前现代”理论。比如说“运动后第二天身上酸痛,是因为乳酸堆积”,这种话根本就不该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应该相信的。高中生物课就告诉我们,乳酸在运动后一两个小时内就会消耗殆尽,而运动酸痛是在24小时到72小时之内产生的,乳酸如何让身体酸痛?这种谣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有过,不到五年就被破除,国内却至今还在流行,真是不可思议。我要做的就是破除这些运动谣言。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