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刘永江
出生年月&出生地:1973年3月,河北省昌黎县
所在学校&所教科目:北京市第九中学,数学
个人推荐的一本书:《发现的艺术》
2015教育格言: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当了19年数学教师的刘永江一直在琢磨,如何把枯燥、抽象的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由衷地喜欢,而非被动地接受。
2001年开始,他就尝试把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数学的存在。
这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幽默的您让数学不再那么枯燥!”
思考如何让数学课生动起来
1992年,刘永江考进了河北师范大学。四年后,他毕业时正逢北京中小学教师青黄不接的时期。那时,他毅然只身来到北京,在石景山区一所初中校担任数学教师。
2000年,刘永江调入北京市第九中学担任高中数学老师,至今已有15年的时光。起初,刘永江仍遵循传统方式授课,即按照课本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再通过让学生海量做题来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但他发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并不能真正地喜欢数学,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被动学习。
2001年,刘永江申请了一个北京市的专项课题,这个课题触发了刘永江的改变。借助对课题的研究,刘永江反思了过去的教学过程,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让课堂生动起来,又不背离数学本质的东西。
把生活中的事情带入数学课
此后,刘永江开始尝试着把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引入到数学课上。
高中数学中,有一节课程内容是讲数学概念中的函数极值,刘永江讲课时就结合了学校后面的一片山脉。他说,山脉上有一些小山峰,每个山峰都是一段上的极大值,山谷就是极小值。“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很感性地理解什么是一段函数的最大值,什么是所有函数的最大值。这比单纯讲数学概念效果更好。”
刘永江说,如果仅仅从功利的角度看,两种教学方式的差别其实并不是很大;但若从教师角度看,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后,自己教得比较轻松,也比较高兴。而从学生的角度看,能感受到学生比原来更喜欢上数学课,“这种喜欢不是因为高考而不得不认真学习,而完全是内心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自我评价“矛盾的结合体”
刘永江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结合体”。他的课堂喜欢热烈、活跃,但他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有时甚至有点严厉。
他说,从自己的教学风格看,他喜欢把课堂的气氛调动得活跃起来,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沉闷。学生也表示,刘永江在他们眼中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课上与他交流问题时从不会感到拘谨、紧张。
虽然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幽默的老师,但另一方面,他对学生学习标准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刘永江说,如果学生违反了约定的事情,他会毫不留情地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