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满月之际,记者探访了北京几家医院的戒烟门诊,发现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戒烟门诊的就诊人群、戒烟意愿、用药需求等都有了一些变化:戒烟门诊人数增加三分之一,七八成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有明确的戒烟意愿,另外,患者对药物戒烟的需求也有明显增加。
■ 封面观察
最严禁烟令下,戒烟门诊回暖
自6月1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到现在,史上最严禁烟令已经满月。根据《条例》第九条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这大概是对吸烟人士影响最大的条款,单位不再设置专门的吸烟区,烟瘾来袭,无处发泄,似乎只能忍。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戒烟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医院戒烟门诊的数据也能反应,随着《条例》的实施,前来戒烟的人群有明显增加,更为特别的是,采访中记者获悉,甚至有人为了吸烟,中午工作休息时间也要开车20多分钟去外面吸烟,因工作场合中种种无法吸烟导致的尴尬而主动要求戒烟的人群在门诊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条例》实施的效果有所显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吸烟成瘾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疾病,即烟草(尼古丁)依赖综合征。套用一句流行语:既然是病,就得治。
事实上,戒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困难,但这也不是一个独立工程,用临床医生的话说,那些多次戒烟、多次失败,复吸率高的人群,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意志力薄弱”,可能只是没有找到对的方法。过半人群戒烟都需要借助药物,辅之以适当的支持、行为措施等,戒烟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
但戒烟不是单纯靠药物就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心理、行为措施同步外,大环境对吸烟的影响同样重要,工作中的应酬、别人都吸,是不少戒烟人士复吸的共同原因。另一方面,烟草广告、销售点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戒烟人群形成诱惑,根据中国控烟协会自《条例》实施后对北京的统计表明,目前的戒烟大环境并不理想。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详见D03-D04·特别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