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京津冀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1:京津冀特刊
下一篇

国家战略下的区域发展机会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 评论

  京津冀协同 重塑各城市发展格局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工作,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近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集中召开省(市)委常委会议,学习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贯彻落实《纲要》部署。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阶段正迈向“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纲要》绘就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蓝图,京津冀区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整个区域的未来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将对区域内各城市产生长远而重要的影响。各个城市需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明确自身在这一蓝图上的功能定位,转变发展思路,及时转型升级,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北京中心城区而言,核心目标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这“四大中心”功能,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而对北京的郊区县而言,服务于北京“四大中心”功能的提升,既是一项任务,更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心城区人口对休闲、娱乐、旅游、健康、养老及各类生态产品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给郊区县提供了极富想象的市场空间。有的区县具备离中心城区近的优势,有的区县具备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在承接核心城区的教育、医疗和行政事业功能的疏解中有天然的优势。各区县可依据自身独特的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有关功能,一方面在公共服务上拉近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借机完善区域内的相关基础设施功能,在吸引中心城区人口的消费外溢上储备更大的优势。

  对河北各城市而言,京津冀协同战略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提出了要求,部分城市的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受到抑制,但这同时也是一次倒逼实现城市转型的契机。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对河北部分城市而言是较好的机遇,如固安、永清和白沟等地,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产业,对接北京需要疏解的制造业和批发市场等功能,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与北京的资源要素对接,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新区、基地等,构建新的增长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还是各地争相承接首都疏解的产业或培养新的产业,终究还是要靠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各城市政府应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及产业配套服务等方面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积极融入整个区域的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制定适合的实施方案,引导城市各项功能提升与整个区域的转型升级相一致。只有这样,疏解才能“顺”,承接才能“成”,协同才可见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在中央的坚定推动和三地的贯彻落实下,每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将被重塑。重塑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各城市的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但更取决于各城市在这一新阶段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对区域大势的正确把握、对自身功能的准确定位、对发展方向的长期坚持以及对具体方案的深入落实。

  文/钟笃粮(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