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亚投行:走向多边治理的桥梁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唯有以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兼顾经济增长与法治、环境等要素,才会为亚投行积聚信誉,最终真正成长为一个全球性、高效能的多边开发融资机构。

  6月29日,50个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亚投行的创建最终尘埃落定,中国既是第一大股东,也拥有关键事项的决定权。中国从多边机制的接受者变成了创建者,亚投行是中国走向多边治理的桥梁,也是迈向世界大国的关键一步。

  亚投行,从理想到现实,用了不到两年,而它的成长则一直在路上。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多边组织必然包括效率、信誉等要素,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之后,亚投行这一初生的多边组织才会得到更多的认可。现在,亚投行已经变成了现实,而未来则是如何从现实出发,去实现最初的理想。

  亚投行协定的签署标志着这一组织的创建基本完成,投票权、治理结构以及相应的规则与规范是各成员国经过多轮磋商,并借鉴其他多边金融组织经验的智慧结晶。亚投行不是世行和亚开行的替代者,而是有效的补充者,它的竞争力来自于更高的效率,更少的官僚气息。一个多边国际组织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就难免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潭,程序拖沓冗长,加上代表性逐渐被侵蚀,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中国是亚投行的倡导者,也是最大的出资国,但是,亚投行不是中国的,而是新型的全球性的金融合作平台。中国的出资额为30.34%,比预定的50%要少得多,而欧洲国家的广泛加入,也稀释了亚投行的“中国色彩”。一个多边组织的建设过程,也难免受到集体行动逻辑的约束,“三个和尚没水吃”,因此,需要主心骨,亚投行的“中国重心”是这个新生机构能够顺利建成和运转的关键。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组织不仅需要资源的注入,也需要一套可以自我运转的程序,即便是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或者个体也要受到这套程序的约束,唯有如此,程序才有可信度,而组织才有了内聚力。规则和程序制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成员国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的博弈,一旦规则被制定出来,就需要遵守。

  中国目前拥有在重大事项上的否决权,但这也不意味着亚投行失去了开放性。一方面,随着成员国的增加,中国的股权和投票权也会相应地被稀释;另一方面,作为“主心骨”的中国,也会有自我约束力。不可否认,亚投行的创建过程的确充满了政治的博弈,但是其运营过程则需要以专业性和技术性为主要依据。亚投行创建之初便受到日本、美国的质疑,唯有以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兼顾经济增长与法治、环境等要素,才会为亚投行积聚信誉,最终真正成长为一个全球性、高效能的多边开发融资机构。

  亚投行,见证了中国实力转化为中国影响力,实力可以是单方面的,但是影响力则是双向的,需要在一个“非中心”的网络中呈现出来。亚投行的创建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我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