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若北京有一部城市音乐电影

2015年07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涨姿势】

  绝大多数时候,电影远远先于旅行,让我认识一座陌生城市。而其中一些深度耕作于某地的音乐电影,更给耳朵一番关于彼处“音景”的想象。它们可能是《音乐之声》里高低转悠着约德尔唱法的萨尔茨堡,是《燕尾蝶》中固力果哼唧着《南海姑娘》的东京郊外,是《猜火车》里在Lou Reed“完美一天”歌声中沉沦于毒品的爱丁堡荒野,或者是《西区故事》里拔出匕首跳起踢踏舞的曼哈顿贫民区。等到真正置身这些地方,又该发现彼处的风景和音景,完全不似电影中那般。毕竟,游客所能看到、听到的,始终与银幕上那些避战家庭、流氓黑帮、毒瘾混混以及他们被浓缩了的人生大相径庭。

  直至爱尔兰人约翰·卡尼开始用伴着歌曲的镜头、雕塑他所热爱的城市时,观众和游客才得以在电影《曾经》和《再次出发》中,看到自己所熟悉的平凡日常,听到波澜不惊下的精彩乐声,感动于萍水相逢的城市男女发现彼此竟是真正“知音”后的默默狂喜。前者展现的音景,是导演的家乡都柏林,清丽脱俗的曲子,从全球酒吧密度最高的街区缓缓飘出,承载着街头歌手和移民音乐家那份发乎情止乎礼的暧昧情愫,由摇滚明星Glen Hansard同捷克钢琴唱作才女Marketa Irglova依偎对唱的一曲《Falling Slowly》,成了快餐爱情年代的隽永水晶;后者是任何人都试图寻梦的纽约,编曲复杂的流行摇滚、矛盾和巧合密布的剧情,让凯拉·奈特莉和亚当·莱文“演、唱”的这部《再次出发》,看似不再似《曾经》干净如一个纯洁少女,却也出落成一个大气可爱的漂亮女人。毕竟,相较于安静沉思的都柏林,纽约是疯狂而活跃的,理应有着适宜感情、又迥异于上世纪60年代西区陋巷的精彩音景。

  早在Grunge摇滚当道的1992年,马特·狄龙就在《单身一族》中扮演一位格子衫吉他手——涅槃年代的西雅图常见样貌,故事一般,但珍珠酱、爱丽丝囚徒、声音花园、妈妈爱骨头、蜜浆等乐队名曲的不断出现,让电影原声成了一张记录西北太平洋音景的伟大专辑。2009年的台湾电影《一席之地》,也通过一个抑郁不得志而自杀的硬摇滚歌手及其民谣女友故事,局部展现着舞曲时代的台北音景。

  与约翰·卡尼编织清新音乐故事不同,更多导演倾向于以纪录片的方式讲述音乐城市。《24小时狂欢派对》是新浪潮和后朋喷薄而出的上世纪80年代曼彻斯特;《罗马神曲》记录第三世界国家民间艺人深藏的永恒之城;《乐士浮生录》是古稀老艺术家在穷开心中度日的哈瓦那;《声音城市》则是Foo Fighters主唱戴夫·格罗尔深情追忆加州一座伟大录音棚。

  作为全亚洲年轻脉搏最为躁动的“帝都”北京,有着一抓一大把的“城市摇滚电影”。无论是兼具商业和独立性的《北京乐与路》《昨天》《长大成人》《头发乱了》,还是个人DV化的《乐队》《北京浪花》《自由边缘》等,都在近20年间记录或讲述了从树村、东北旺到鼓楼东大街的一批批愤怒青年,一个个与生活死磕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愤怒早已不再是当下北京的显著音景,小清新图景、宋冬野式民谣、草地公园音乐节,早就跟随着消费主义迅速到来,或许,也该是诞生一部约翰·卡尼式“城市音乐电影”的时候了。

  □Seamouse(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