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医生集团出现后,看病主要认“医生”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移动医生集团模式主要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医生集团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创意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朝阳医院田颖
安贞医院马长生
阜外医院孙宏涛
张强
中山六院谢汝石
田颖
爱康国宾张黎刚
谢汝石
孙宏涛

  ■ 核心讨论

  跳出体制还是继续留在体制内?

  体制内医生兼职短期内不会有变化

  目前,诸多医生创办医生集团时,仍留在体制内。体制的好处不必多说,但留在体制内医生创办的医生集团,该如何处理与院方的关系?医生集团的患者又从何而来?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马长生用“好事儿,医生集团的出现绝对是好事儿”回答了记者关于其对医生集团态度的提问,在他看来,医生集团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借助集团的平台,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为患者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医生集团的出现也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成员之一,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副主任田颖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北京市医政医管局局长封国生对于哈特瑞姆医生集团的成立也表示支持。早些时候,今年5月11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在梳理该市2015年医改着力点时指出:鼓励链接大医院和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诊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的专科“医生集团”的组建。

  孙宏涛用“现在还挺好”来形容自己与第一单位的关系,签约医生也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医生自我平衡与第一单位的关系。”

  在张强看来,医生走出体制,完全自由执业仍面临很多挑战,大家都比较谨慎。而在医生的选择方面,张强告诉记者,集团核心专家也倾向于已经脱离体制的自由执业者。“一方面,医生能够更全身心投入医生集团,另外,彻底走出体制,与原单位也没有什么牵挂、纠葛。”医生集团搭建的平台同样欢迎多点执业的医生,但张强强调,不损害原单位利益也是集团选人的标准之一。

  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爱康集团与“岭南三剑客”(林锋、谢汝石、张子谦)合作,共同建立“私人医生工作室”,主要时机还是从政策层面多点执业的开放,让这种模式有了可能。

  留在体制内依然有相应优势

  留在体制内也有相应的优势,“大家医联”的创始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因为我们是理想现实主义,如果从公立医院辞职,自由执业很纯粹、很好,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很多医生没有个人品牌,这个品牌的塑造需要一个过程。留在体制内,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得医、教、研这种平台的滋养和积淀、上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多点执业的形式,实现我们的理想。这是一种双赢。而且,体制内医生加入我们团队,不会有太大的选择成本和沉没成本,牺牲不会太多。”

  在田颖看来,不短的时间内,集团的创始人仍将以兼职的形式出现,“我估计两年内不会太大变化。”至于未来会不会继续留在体制内,田颖回应:“五年、十年后,医院把我们’赶’出去也说不定,取而代之的就是全面跟医生集团签约,我们可能还在各大医院工作,只是以医生集团的身份。”

  体制内人员做集团仍面临尴尬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田颖认为,患者主要来自落地医院周边地区,“另外,朝阳医院(田颖目前所在医院)的患者都做不过来,不涉及抢医院病源的问题。”而合作的模式,也让工作室拥有患者源,谢汝石介绍,爱康已经积累的体检客户,对于有进一步诊断和治疗需求的部分,工作室正好参与其中。在田颖看来,这一般不会影响医生与所属医院的关系,“坦白说,参与医生集团,是把不少医生外出手术的时间分出部分,并没有太大影响。”

  体制内医生创建的医生集团成为占了不少比例,但体制内医生这个身份本身似乎就颇显尴尬,作为一群标准的既得利益者,享受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职称和头衔。成立医生集团,在坐拥这些资源的同时,又把钱赚到手。尽管目前诸多体制内医生集团仍宣称处不盈利阶段,既是集团,就要有所营收,体制内人员要做集团,岂不尴尬?

  >>>医生对谈1

  看病找的是“和尚”还是“庙”?

  长久以来的就医习惯决定了,患者就医“认”医院多过“认”医生,医生集团的建立也对医生个人及团队品牌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医生集团的发展,有知名度的医生能够逐步成为吸引患者的主要因素,从医院到医生,患者就医路径的转变,或许也正是医生集团的机遇所在。

  朝阳医院田颖:哈特瑞姆希望能够打造自己的品牌,用医生品牌吸引患者。举个例子,现在国内患者看病,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庙”,来看“和尚”的并不多。但医生集团未来能够生存下来,肯定是以医生为主体,掌握了医疗核心资源。我们希望能够体面地做医生。

  安贞医院马长生: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医生集团快速大量出现,但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仍然是补充地位,并非主流,如果要用数字来衡量,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大概占95%,医生集团的服务能占5%就不错。同一些国外情况相似,未来医生集团的模式有成为主流的可能,我估计要用10年的时间。

  阜外医院孙宏涛:医生集团是医生的组织,也是一个团队,包含律师等诸多其他环节,更类似于医生经纪人的概念,让医生更专注于医疗本身,其他问题由集团解决。

  张强:医生集团面临的挑战之一就在于,长时间以来的就诊习惯决定了,医院门诊几乎成为医生获取患者的唯一来源,这也就意味着医院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医生群体品牌的代名词,大多数体制内医生对于患者来源并没有太多危机感。即便患者数量没有达到诸多大医院的爆场面,体制本身仍然为医生的收入提供了基本保障。一旦脱离医院品牌,医生会面临很大挑战。

  中山六院谢汝石:医生将会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将会像爱护自己的名字一样爱护他们自己的医疗和服务行为。信息透明,病人也有了自主选择哪位工作室的专家为自己诊疗的机会。由于有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服务价格的对照,病人对原来公立医院提供服务的状态有了对照性的了解。

  >>>医生对谈2

  医生集团对患者有啥用?

  中国优质医疗资源一直缺乏,医生集团数量井喷是一种表象,但反过来,若没有患者愿意选择,基于传统模式的就业路径不改变,医生集团又该服务谁?

  田颖:我们通常不会直接对接患者,患者直接在落地医院就诊,我们的医生负责手术等诊疗。我们选择的落地医院,可能在签约之前,并不具备开展某项手术的实力,签约后,我们开展手术,一方面满足了患者就近就医的需求,另一方面,对落地医院亦有积极影响。

  爱康国宾张黎刚:私人医生工作室让专家参与医疗活动有了一个合法的医疗机构,拥有完善的场地、设备,而医生,只需要做专业之内的事情,为患者看好病。

  谢汝石:医生工作室提供了一个以医生自己的技术和服务品牌为基层的多点执业,提供一个优质、舒适的医疗服务模式。爱康已经积累的体检客户,对于有进一步诊断和治疗需求的部分,工作室正好参与其中。

  孙宏涛:针对北京患者,我们目前做的还是比较像高端私立门诊;对于外地患者,我们则主要面对的是大众患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