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迎7772人次参观,今明两天上午有专场参观,散客下午可前往
| ||
| ||
| ||
|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昨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简称抗战馆)重新布展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据介绍,8日至10日上午,抗战馆内将举办面向不同群体的专场展览,昨早抗战老战士及抗战将领遗属等成为了首批专场观众,在参观途中寻找过去的记忆。
老战士睹物思过去
昨早9时许,刚到抗战馆开放时间,展览馆序厅内就已站满白发苍苍的老人和随行者,进门先捧一束鲜花,放至《铜墙铁壁》雕塑前三鞠躬,再向左步入展厅,依次参观。
不到7点,90岁的抗战老兵肖严,就在女儿陪同下从家里出发了,“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她说,要永远铭记历史。
1940年参军,肖严主要做医护工作,为受伤的战友包扎伤口,“14岁就从瓦窑堡到延安当兵了”,回忆起当年艰苦的医疗条件,肖严说消毒都是用盐水,哪有现在的酒精。
抗战胜利后,她转到晋察冀军区,除了继续医务工作,还参加了宣传,“这里面我演过!”看到展厅中挂着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工团演出《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历史照片,她激动地边指着图片边讲述当年情况。
与肖严类似的老兵还很多,他们多数已白发苍苍,在抗战馆“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的诸多文物中,勾起对当年的回忆。
“以物证史”受好评
本次抗战馆重新布展面向公众开放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中,有2834件文物,既有从抗战馆2.5万馆藏中遴选而出的,也有复制自中国国家档案馆等处的史料,配合丰富详尽的图表和情景设计、幻灯投影等展陈手段,吸引大量观众参观并获得好评。
据抗战馆统计,昨日一天共有7772人次前往参观,现场准备的1000束鲜花在上午两个小时内就发放完毕。
对于展览获得高度肯定的原因,昨日抗战馆副馆长罗存康认为,是内容丰富,“以物证史”收到了效果,“就是让文物讲述历史”,他介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展览中,虽然有近千件文物,但也用了很多历史图片。
而此次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大量史料、图片、图表等,不同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老人和小孩都能找到喜欢的内容”,都有相关的呈现。
本次还去掉了很多艺术品,将空间腾出来展示史料、文物,还减少了大照片的使用,多放小照片,“有的文物柜旁边也放小照片”,尽可能增大信息量。
而讲解员的解说词中也会注重讲述文物故事,“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他表示,未来还会继续征集文物故事,“用细节打动观众”。
不过,抗战馆也提示观众,今明两天加上14日、15日,这4天上午都有专场参观,不会对散客开放,普通观众下午可以参观。
参观贴士
观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避免停车不便;参观时尽量不要携带大型箱包,因抗战馆主展馆内禁止带大型箱包入内,存包空间也有限容易造成不便。
■ 抗战回忆
地道里“爬”出一身疖子
戴启惠戴着一顶白帽子,拄着拐杖,走路不快。
昨日上午进入展厅后,他在“百团大战”的示意图前,将拐杖举起指在“河北定县”的位置上,“当时我们就在这里”。
他15岁就参加战争了,曾经是村里救亡室主任,参加过文救会的宣传,配合民兵打过地道战。
提起抗战,戴启惠说战争中虽然没受过伤,但却起了一身疖子,“地道里面特别潮,钻的时间长了全身起疖子,痛痒难忍”,时间长了就化脓了,也没有好办法。
所以站在地道战的布景前,戴启惠熟悉地“手舞足蹈”起来,拿着拐杖各种比画,“为了避免敌人抓人,抢东西”,所以青年人就会挖地道,地道也不是每家都有,隔一段有几个,敌人来了就钻进去。
“开始是直筒的”,后来因为敌人会用烟熏,用水灌,人在里面受不了,就改造成了上下弯曲拐弯的样子,洞口有的在锅台,有的在炕底,上面铺着盖板伪装一下,而地道里面还有转弯,“我们熟悉怎么走,敌人不敢进去。”
他还记得地道里什么都不放,“就是睡觉”,偶尔还会打扑克下象棋,开个秘密会议。
后来不怕敌人了,会有人在院子里观察,约定好传递消息的方式,“专门有哨兵,他们一来就放消息”。比如树是假的,放倒了就知道敌人来了,还有哨声等,敌人一来就钻进地洞里。
不过,有时候敌人恼羞成怒后报复,将粮食屋子都烧毁了。
看完展览,戴启惠有些激动地抹了把眼睛,“一是要坚持,坚信,要打持久战”,他说,这是取胜的经验。
还有一条,“作为中国人要热爱国家”,他说,决不能当汉奸,不能像当年叛变的老乡,虽然一时威风,却终身抬不起头。
父亲是“吉林抗日第一人”
出生于1935年的冯树棠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冯占海的三子。冯树棠昨日在抗战馆对新京报记者回忆了父亲的抗战岁月。冯树棠出生时,正是抗日战争烽烟四起的时候。“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抗战结束,父亲和家人都是聚少离多。一直到1946年初,我们全家迁回北京之后,才算过上了团聚的日子。”
冯占海,1899年出生于辽宁锦县,1917年投身军旅,任勤务兵,后入东北讲武堂深造。毕业后先后历任东北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4年调任驻吉林卫队团上校团长。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吉林,冯占海向全国发出抗日讨逆通电,率部渡江北上,举兵讨逆。冯占海收编绿林及民众抗日武装,组成吉林救国军,参与东北抗联的多场战斗,被称为“吉林抗日第一人”。1933年参与热河保卫战,后被编入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率军参与武汉会战。
全国解放后,冯占海受周恩来之请返回吉林省任省体委主任。冯占海1963年9月14日因病逝世,留下遗愿,“将我埋在北山,我的抗日发起地。”吉林市为冯将军修建陵墓,葬于北山之巅。
冯树棠说,在战争岁月中离别多年后,冯树棠甚至无法记清父亲的样子,母亲提醒说“这是爸爸,叫爸爸”,冯树棠才将眼前这个抗日英雄跟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在得知父亲是抗日将领后,冯树棠曾忍不住让父亲给自己讲抗日作战的事情。但父亲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说没什么好讲的。冯树棠慢慢才明白,在父亲心中,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抗日作战也是这天职之内的事情,故而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讲解的。
80岁的冯树棠参观后,忍不住在留言簿上现场作了首小诗:“风云突变九一八,七七卢沟大爆发。先辈抗敌十四载,七十庆胜贺中华。”
冯树棠说,看完展览自己最感慨的就是想起了“先辈抗敌十四载”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抗战的历史需要被铭记,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