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高薪门”跟血荒有着怎样的关联

2015年07月1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深圳这次血荒,是血液中心“高薪门”的舆情次生灾害。对涉事单位而言,要想彻底化解危机,除了积极澄清事态外,还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尽快纠治,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献血机制改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血液中心摊上事,波及的是急需用血的患者。据报道,日前一则《深圳市血液中心薪酬人均35.7万元》的消息,将深圳血液中心推入舆论漩涡,尽管深圳卫计委紧急辟谣,但受“高薪门”影响,连日来前来献血人数锐减,7月9日来深圳血液中心献血的人数只达到往常的20%至30%,目前当地库存只能满足几天之需。血液中心库存告急,也让等待救急的手术和地贫儿陷入困境。

  媒体“误读”让深圳血液中心深陷公信泥潭,献血人数骤减成了舆情次生灾害,到头来,很多手术因“缺血”延迟。这无疑是人们不愿看到的,那些无辜患者也不该是这场风波的“埋单者”。

  就这起“高薪门”而言,相关媒体“预算除以在编人员”的薪酬计算方式,确实有些误导。由此得出的“年薪35.7万”结论,对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深圳血液中心来说杀伤力显而易见:它引得不少人生出“血涨薪高”的质疑。但实质上,“涉事血液中心预算表填补不完整——媒体质疑薪酬——血液中心陷入公信泥潭——献血者锐减——不少患者遭殃”,若回溯这层层因果嵌套的链式反应,可以发现,深圳这次血荒跟相关单位内部管理纰漏关系莫大。

  对血液中心来说,积累“信用资本”尤为重要,而这也需要其悉心维护、规范运营。可涉事血液中心预算表遗漏了“74名临聘人员”,暴露出其超编一面,这似乎有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政府承诺。而“修正”后近20万元的实际年薪,虽然跟离谱的35.7万有区别,但照样会让很多人“用脚投票”抗议其不规范,减少或拒绝献血正是抗议方式中的一种。

  现实中,很多地方的血站、血液中心却管理混乱,甚至是藏污纳垢,结果自毁公信。像“血浆浇花”“贩血产业链”等乱象的被曝光,就曾引发不小的舆情危机。在薪酬问题上,据了解,血站员工待遇畸高已是屡遭曝光,薪酬体系未理顺之下,也动辄引来“卖血”以自肥的质疑。

  而献血机制的问题丛生,更为节点性血荒爆发埋下了伏笔。长期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制度从规则设置到执行,都不乏纰漏:无偿献血的激励机制太过单薄,采血机构用血信息不透明,都受诟病已久;互助献血动辄变味,用血程序繁琐、成本过高,也让很多人献血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再加上血液属地管理的局限,很多地方血荒成常态,而舆情危机又往往令其“荒上加荒”。

  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献血制度本身进行“输血”,也将相关管理置于更明晰的权责框架中:在献血激励上,可借鉴国外献血后会有可享公休假或其他回馈性服务的做法;应建立健全统一数据库、血液银行,祛除互助献血中的政策藩篱等等。拿深圳血液中心“高薪门”来说,它要想彻底化解危机,除了积极澄清事态外,还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尽快纠治,也以此为契机推动献血机制改革,唯有如此,才能跟负面形象切割,将危机转化为积攒公信的契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