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年,清华附小首次走出清华园,与朝阳区在CBD合作办学,成立了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2014年,清华附小又与昌平区达成合作,在昌平南端创办了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对于清华附小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绝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师资,学校百年积淀的校园文化,以及文化背后教育理念与精神追求,同样是优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清华附小常务副校长傅雪松参与了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CBD分校)的筹建。傅雪松回忆,作为清华附小的首个分校,校园建设中的一大理念就是希望学生能在校园中感知到清华的“印记”。从庭院绿化树木的选择,到每棵树木栽植的位置,乃至校园整体颜色基调,都尽量与清华附小本校相呼应。学生们很喜欢自在放松地在校园中徜徉。
“从儿童视角出发”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以下简称昌平分校)执行校长刘建伟的理念,从教室里安装清华附小景观的“铁壁画”,到开辟天井为数科实验室,再到将储藏室改为种子学生的作品展示厅……利用昌平分校临时校园的特点,校园文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消融了幼小衔接时的不适应感,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
学生的位置不只是教室
6月25日下午放学后,CBD分校位于一层的“绘本馆”里,两名一年级学生坐在地毯上,后背倚着沙发,腿上展开一本绘本。沉浸阅读中的孩子,臂弯里还揽着一只毛茸茸的小鲸鱼“伴读”。
数百册封面颜色鲜艳的中英文少儿绘本都摆放在儿童易拿取的小书架上,矮沙发、地毯以及毛绒玩具,“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方便孩子们以他们认为舒服的方式阅读。”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执行校长李怀源说。
类似的“书吧”,在CBD分校主教学楼每层都有一个,既有绘本馆、文学馆,也有数科馆,还有即将开设的艺术馆。学校将相关类别的图书放置于此,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书“亲近”。
“我们希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仅只在教室,也包括整个校园。”傅雪松说,在筹办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之初,就在追求营造一种温润的书香校园环境。
除了书吧,CBD分校还有学校图书馆、茶艺区、庭院……这些主题公共区域,都可供孩子阅读、休憩和玩耍,在这里孩子可以尽情释放天性。
让学生在校园找到归属感
走进昌平分校的校园,校园的围墙、柱子都画满了彩色图案。“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刘建伟笑着说,由于昌平分校小学部尚未竣工,她和15名同事在本为幼儿园场地的临时校园中度过了昌平分校建校的第一年。
尽管是一处临时使用的场地,学校仍邀请美术老师为原本光秃秃的围墙、柱子等绘制了大量鲜活的图案,很多都取自儿童绘本的插图。只是为了不影响未来幼儿园对场地的使用,大量画作都被绘制在广告布上,之后再包裹在墙壁和柱子的外围。正是这些绘画,让新建校园平添出几分温润的感觉。
“校园文化是给孩子做的,孩子说好才是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发儿童的关注和参与,是刘建伟在昌平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理念。
操场围墙上的学生手绘的丁香花瓣,教学楼一进门的一年级学生照片墙,大厅里的学生生日提示牌,以及用第一届昌平分校全校师生手印绘制的“同源树”画作……都是学生参与创造的校园文化。
“当学生在意贴在墙上的头像照片是不是掉下来了,找一找‘同源树’里我的手印在哪里,今天我的生日是不是出现在黑板上时,学校就会是学生的学校了。”刘建伟说。
追根溯源找寻清华印记
在昌平分校,四幅以清华附小本部景观为主题的壁画,分别安置在一年级的各班教室里最大的一面墙壁上。只是与一般壁画不同,四幅画都是绘制于固定在墙壁上的铁板上的,是四幅“铁”壁画。
“我们为每个班级确定了一个主题,分别取自清华附小1+X课程中的‘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几大领域,每个班根据该班主题特色,绘制一幅壁画。比如一年级(1)班的主题是‘语言与人文’,壁画内容就是清华附小本部丁香书苑的场景。”刘建伟说。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书法教师舒立回忆,壁画最初定位为简笔画,但最后几经调整,改为油画的形式,以更好传达文化的意韵,体现出分校与本部之间的文化传承。
为什么要做铁壁画呢?刘建伟拿起一块磁铁和一张纸,“啪”的一声,纸就牢牢地贴在壁画上,“这就是它的作用。”她说,铁壁画实际是一面展示墙,画作仅仅是背景,唱主角的还是学生的作品。与用胶水反复粘贴相比,在这样的墙壁上展示,既简便又干净。
一年级(2)班班主任郭启蒙说,学生平时非常喜欢把自己得意的作品拿出来在这儿展示一下,老师帮学生在铁壁画上进行了分区,“这也成为孩子们相互学习的一个场所”。
最初,老师还担心学生会乱贴一气,但事实证明,很多孩子会主动规整展示作品,让它们看起来更美观。还有些孩子会拿磁铁条在壁画上拼出创意的图案和文字。
钢筋水泥下的生态追求
对于生态的关注与追求也是清华附小分校的共同特色,在土地资源不足,校园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清华附小各个分校仍在努力拓展着生态空间。
CBD分校位于CBD核心区的一片钢筋水泥建筑之中。但这片属于儿童的空间,仍在努力营造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气氛。李怀源说,学校植被并不多,但仍利用不多的土地栽种了树木,设立了种植区,就是便于学生随时观察,感受绿色生态的意义。
在CBD分校,邻近教学楼的窗下是一排班级“责任田”——每个班级可在属于班级的花池中种植花草或蔬菜,这边是挂在枝头的黄瓜、丝瓜,那边是结满瓜子的向日葵,还有隐藏在土地里的水萝卜……
四年级(4)班为责任田搭起支杆,枝叶上有的还在开放着黄色的小花,有的已结出绿色的小番茄。一位四年级男生说,花池蔬菜的养护工作主要由各班同学分组完成,但偶尔也会动用父母力量来做点“技术活”,比如帮忙搭建个花架。
“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教育元素。”在昌平分校里,除去室外的花池可以用于种植,原本用于堆放杂物的天井也被开发成为了一片“生态园”,学校将其作为数科实践基地,允许孩子们在此学习栽种植物,甚至饲养金鱼或其他小动物,并与数学、科学课程相配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进度,学习记录、统计的方法。
特别是在冬天,这个设于教室旁边的小基地给学生带来一片难得的绿色,学生们喜欢在这个类似温室的地方看书、休息,或者鼓捣花花草草,逗逗小鱼。“在草莓开花结果的时候,学生的班级日志就变成草莓成长的‘连续剧’。”昌平分校一年级语文老师郭启蒙开玩笑说。“在与植物相处的时候,孩子们也是最放松的,能很好缓解课堂学习的压力。”昌平分校一年级(3)班班主任华伟说。
“这里的校园文化处处展现着对孩子的关注与爱。”昌平分校一年级(3)班学生家长张燚说,校园文化中既有外显的部分,也有内化的部分,无论哪种,它带给儿童的都是一种内心的浸润,一种无声无息的滋养。
家长声音
学校并不华丽,但有着浓浓的书香氛围,体现出一种儒雅的气质。校园给孩子很多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也变得更加阳光和自信,更放松,更勇敢。
——焦亮,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一年级(1)班学生家长
■ 校园亮点
随处可见的树文化
除了真实的树,树的意象在清华附小分校中也得到广泛应用。CBD分校与昌平分校都在教学楼大厅的进门处使用了树的意向:CBD分校用学生的笑脸拼成了一个大树的形状;昌平分校则制作了一幅“同源树”的画作,其中的树叶就是学校建校第一批师生的掌印,“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刘建伟说。
“我们把学生看做一个成长中的完成的个体,就像一棵小树,不仅要长地面以上的部分,也要长地面以下的部分。另外,树是可以自生长的。此外,树木的品种很多,可以体现孩子生命的多样性。”李怀源说,孩子们都喜欢大自然,未来CBD分校计划以树为主题,在校园文化中营造森林与树木的形象和符号,并将树的多样性、独立性与完整成长的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中。
无声无息的阅读渗透
书香校园,清华附小分校的典型特征。无论学校的建设多么紧张,为学生开辟出阅读区域,永远被放在校园建设的必保地位。
为了吸引儿童阅读,所有阅读区都会设计得尽可能轻松、休闲,小摇椅、小沙发,大面积可供孩子翻滚的地毯,都是图书阅读区的“标配”。
在昌平分校,为了让孩子自然而然地阅读,老师会将本学期必读绘本打印出来,张贴在楼道里,就像张贴一幅幅画作一样。同时,每隔一个月就更换另外一本绘本。这样,经过楼道的学生在不经意中就进行了阅读。
而CBD分校的图书馆,也是学生课后的临时托管地。放学后暂时没有家长接回的孩子,都会聚集到图书馆,一边看书一边等待家长。图书馆管理老师朱晓秋说,图书馆的氛围对于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满架的图书,学生一般都会选本书看,沉浸在阅读中,等待的时光也不会显得过分漫长。
■ 教师声音
储藏间改造为“种子培养实验室”
●华伟,清华附小昌平学校语文教师
由于是幼儿园教室的配置,每个教室原本都设有一间储藏室。而我们把它改造成了“种子培养实验室”。在这里,无论成长较快的种子学生,还是成长暂时落后的种子学生,都可以获得展示的机会,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都在这里做过集中展示,有的学生还制作海报,邀请别的班级的学生也来这里欣赏。
D08-D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D08-D09版摄影(除署名外)/实习生 彭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