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陈平原 成绩要关注 但不是目标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陈平原认为,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超过大学老师,因此需要老师全身心投入。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嘉宾简介】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从事研究和教学。

  身为大学教授的陈平原,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其实也颇有渊源。他曾在乡村学校当过“孩子王”,教中小学语文;也曾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虽然自认为“不太成功”。但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他还是意识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

  培养人格是语文老师的重要工作

  陈平原首先谈到了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他表示,比起大学或者博士班,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更大。“所以某种意义上,中学老师们对于学生们的影响力比大学要大。”

  陈平原讲了一个自己学生的例子。他说:“十年前我的一个研究生毕业了,她学得不错,我劝她考博士班,她说不考,她就想当中学老师。她今天在清华附中教书,教得很好,而且她一直对我说,虽然我做专业也能做好,但我更愿意当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她的中学老师给她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作为研究生导师给她的影响。”

  所以,陈平原认为,培养学生人格,是中学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分分必争的教学方式扼杀学习主动性

  陈平原还认为,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

  他发现,即便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很多学生入了校以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某种意义上还厌学。“他们很聪明,但是他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我反省的一个问题。”

  陈平原表示,在高考为指挥棒竞争高度激烈以及新技术手段普遍运用的当下,如何教好、学好语文,必须重新自我反省。那些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中学阶段步步为营、分分必争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因此中学老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们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是我们要做的事情,高考成绩不能不关注,但不应该是整个教学的目标。”陈平原说。

  课件压抑了老师即兴发挥的兴奋状态

  陈平原还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应该理性看待“十分精彩而且日益强大的课件”。

  他说,讲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鲁迅在去世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所说,鲁迅在日本听章太炎先生讲“说文解字”,讲的那些东西他都不记得了,记得的就是先生的音容笑貌。

  “北大教授林庚也是,他讲课也是酝酿在他的情绪里面,你记笔记的话,会发现他没说什么,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就是让人感动。林庚先生让你生活在一种诗的氛围里面,在这个课堂里面熏陶你,让你沉醉。”

  但是,陈平原发现,今天的教学越来越往另外一个方向走了,尤其是对课件的过分推崇。

  他表示,有了课件、有了PPT以后,老师很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引,没有那种在课堂上突然间迸发的激情,还有不带规则设定的那种氛围。“好老师都会有这种在台上即兴发挥,而且讲到你自己都很兴奋的那个状态。可是这个状态有了课件以后,被压抑了。”

  陈平原说,有了课件,老师就偷懒了,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但是由于思路早就限定了,无法随现场学生的眼光和趣味做适当的调整,因此就没办法自由发挥,这样的讲课没有激情,也不会特别出彩。“所以我反对把课件作为今天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

  语文教育不应过分追求标准化

  陈平原还表示,语文教育必须尽可能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法也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标准化。因此,必须重视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假如高考作文谈乘坐地铁或高铁的感受,那么很多边远地区的学生就会很沮丧,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经验。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有什么经验说什么话,这才是合适的语文教育。”

  陈平原说,中国之大,地区经济和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大一统的教学是有弊端的。“语文教学必须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养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好习惯,这样就行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中学语文教学兼具了实践性、社会性、个人性,需要全身心投入。

  作为一个老师,我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性质好像农业,把种子撒到地里面,给它充分的条件,阳光、空气、水分等等,让它自己成长,自己开花、结果。

  我之所以小心翼翼地维护中小学语文老师的自尊和高大形象,目的是保护那种不守规则的奇思妙想。如果连语文课都讲得严丝合缝、板上钉钉,那不是好事情。

  ■ 对话

  慕课未必适合语文教育

  新京报:民国以来很多水平非常高的大学教授都会拿出一定精力去关注中小学教育,现在的大学中文系教授是不是应该更多、更深入、更有效地来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

  陈平原: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介入可以打破以前固定的格局,就像一块石头落入水池,水就会动起来,涟漪就会荡开来了。大学教授的学识、号召力、对于学术界的了解,都会给中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但是,大学教授要进去一定要先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状态,跟中小学老师合作,否则就会有很多阻隔。大家应该注意到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和温儒敏都是退休之后来做中小学教育的。要做好中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了解中小学语文老师的状态,要设身处地为他们想,还要照顾到学生等各方面情况。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要求,用大学教授的眼光来教孩子,他将来高考可能就会有问题。所以大学教授偶尔参与可以,如果真的想进入,就要花很多时间来转换这个身份。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之前您对过度依赖课件的批评,那么您怎么看待现在风起云涌的慕课?

  陈平原:在我看来,慕课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是成年人的终身教育,离开大学了,你还对其他专业有兴趣,通过慕课获得很多很多知识,这是特别好的。

  其次,大学里面的通识课是可以使用慕课的。慕课对某一个专业的导论性质的课程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但当慕课进入中学时,就可能出现问题。

  在我看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必须盯着学生的眼睛,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趣味和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这是当老师的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好的境界。

  中学老师、小学老师在孩子们眼中是个英雄,可是今天没有了。如果边远地区的学校只是放好学校的PPT,对老师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的感慨是,因为不必要的技术崇拜,今天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均匀,总体实力是有明显提升,但一流人才难得一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