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新食品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新食品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不种地,走私贩大米”为哪般?

2015年07月1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食评

  一周来,“僵尸肉”重新成为热点话题,各方你来我往辩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了国家几大部委发文澄清。

  可食评君注意到,“僵尸肉”期间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新闻被忽视了,那就是海关总署在重庆、长沙等地打掉9个大米走私犯罪团伙,查处走私进口大米5万吨,合计案值2亿元。这也是海关总署今年以来打击大米走私规模最大、查获数量最多的一次行动。

  按理说,走私大米并不是新事件。早在去年开始,海关总署就开始部署专项行动进行打击。但食评君注意到的一个新现象是,走私进口米开始流向湖南、湖北这样本身出产大米的粮食主产区,以极低价格冲击着国内的农产品市场,甚至出现了“农民不种地、走私贩大米”的怪象。

  从海关打击走私的案件情况来看,这些走私大米所流向的粮食主产区,粮农都把自家粮食按照国家补贴价格卖出,同时又从市场上购买价格更低的走私大米食用。甚至部分地区农民,直接低价买进走私米,转手以高价卖出。连国家粮食总局专家也指出,未经检验检疫的走私大米大量涌入,使得粮食价格对农民的补贴失效。

  据媒体报道指出,这其中的缘由在于,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日照充足,大多数都能种植两季甚至三季稻,加上人力成本较低,大米价格本身就比较低。而我国有粮食收储制度及粮价补贴政策,境内外大米的差价就进一步被放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正常进口的东南亚大米价格与碎米相当,而走私大米的价格则更低。

  食评君查询资料发现,国内2015年大米进口配额约在500多万吨,而我国每年稻米产量在2亿吨以上,进口大米的占比并不高。但走私低价大米却暗流涌动,通过掺兑、骗补等方式,扰乱了国内的大米市场,甚至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根基——国内部分粮农不再种粮,将买来的走私粮食当做自己种的粮卖给国家储备粮,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耕地荒芜的情况。

  在食评君看来,消除“农民不种地,走私贩大米”怪象,还需建立长效市场机制。

  从长远来说,国家严厉打击走私清理粮食市场秩序,对大米加工种植企业来说算是一个利好消息。但这仅仅是外部环境的改善,要应对走私大米这种资本逐利的现象,还得依靠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来实现。

  食评君认为,一方面,如果农业在生产种植环节的种子、化肥等农资进一步下调,稻米种植生产的产出比例提升,能鼓励种植生产者积极性。另一方面,依靠大米种植、加工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国产大米供应量持续上升,让老百姓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国产大米,市场供需自然会做出调整。如此,这种借助差价逐利的走私大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土壤。

  □李栋(新食品周刊记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