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书评周刊·新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3:书评周刊·新知

隐喻:超越语言的演绎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语言学大师,认知语言学之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也是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他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

  人类思维与自然物质、文化体验以及人的经验等因素息息相关。然而,人类的思维过程如何得以体现?以何种形式在语言层面得以传达?这一直是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乃至逻辑学家们关心的问题。1980年,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隐喻(metaphor)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做出了崭新而又通俗的诠释。这本经典著作开启了隐喻研究的先河,首次提出了经典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隐喻的狭隘看法,在国内外隐喻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

  这本著作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甚至文学、逻辑学知识于一身,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格林所说,它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两位作者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词汇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正是“思亦隐喻,存亦隐喻”。

  隐喻的表达 意义就在话语中

  在人类生活中,隐喻是普遍存在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

  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我今天很高兴。

  他正在恋爱中。

  以上三例都体现了人们是如何利用隐喻进行思维的,分别为使用战争术语探讨“争论”,使用空间方位表达抽象情感,使用容器隐喻表达所处状态。

  隐喻性表达与隐喻性概念系统而紧密地相互关联,隐喻蕴含能表现隐喻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相应的隐喻表达的连贯系统。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蕴含着“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而“时间是有限的资源”又蕴含着“时间是宝贵的商品”。这里正是采用最具体的隐喻概念描述整个系统的特征。正是这些成体系的、能产性很大的隐喻概念构建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从最根本上来说,这些“活隐喻”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些隐喻在人类语言系统中已约定俗成固定下来。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孤立的、不成系统的隐喻,如“山脚”、“一棵卷心菜”、“桌腿”等。它们只是在某些情景下的具体实例,不与其他隐喻相互作用。然而,这些隐喻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重要补充。

  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隐喻之所以能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正是因为人的大部分概念系统,包括人的活动,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被构建的。隐喻性概念具有系统性特点,而这种系统性又具有凸显和隐藏两大功能。也就是说,隐喻可以突显我们的概念经验,也可以隐藏我们经验的某一方面。迈克·雷迪所称的“管道隐喻”(conduit metaphor)生动体现了隐喻概念是如何隐藏我们的经验的,即说话者把思想(物体)放进语言(容器),并顺着(管道)传送给听者,而听者会从语言(容器)中提取思想(物体)。如:

  It's hard to get that idea across to him. (向他阐明这个想法非常难。)

  It's difficult to put my ideas into words.(我的想法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人们思考语言的方式看似极为常规,以致人们有时很难想象这与实际并不相符,正如从以上两例,我们不易看出什么隐藏于隐喻之中,我们甚至根本看不出隐喻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管道隐喻”所蕴含的意义,就能看到这种隐喻是如何隐藏在交际过程的方方面面的。

  “管道隐喻”这种“语言表达是意义的容器”的说法意味着词、句本身有意义,独立于任何情境或说话者。在语境差异并无大碍,会话参与者都以同样方式理解句子的前提下,这些隐喻在很多情境中都是恰当的。如:

  意义就在话中。

  但是,当需要环境才能确定某些句子是否有意义、有何意义时,“管道隐喻”就不适用了。如:

  请坐在苹果汁座位上。

  隐喻概念能超越思维和语言的字面形式,进而延伸到一个具有诗意、比喻性、新奇而多彩的思想和语言范畴。因此,如果思想是物体,我们就可以“给它们穿上华丽的服饰,将其耍来耍去,或者摆放整齐等”。

  隐喻的对象 驳杂的自然经验

  隐喻定义的对象是各种自然的经验。从认知层面来说,人类思维有三种不同的基本经验领域:空间领域、社会领域和情感领域。这些基本经验领域共同构成了我们概念系统得以形成的体验依据。隐喻允许我们依据一个经验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经验领域。这表明,理解要依据经验的整个领域,而非孤立的概念。

  概念系统是抽象的,甚至是不明确的,如“情感”、“想法”、“道德”、“时间”等,故我们难以使用这些概念本身清楚地表达头脑中的思维内容。也正因此,我们只能借助那些可以清楚理解的其他概念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如“空间”、“方向”、“物体”等。如此,概念系统中隐喻定义的产生变成了必然。

  与此同时,能出现在隐喻定义中的概念大都是那些与各种自然经验相符的概念,如“爱”、“时间”、“想法”、“理解”、“争论”、“劳动”、“健康”、“道德”等。

  这些概念本身界定不够明确,不能满足我们日常交际活动的目的,因此需要隐喻化的定义加以诠释。那些用以定义其他概念的概念源自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而以隐喻的形式被定义的概念将根据所有相关的互动属性来被理解。

  隐喻的力量 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不仅仅体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隐喻还能够创造出相似性。并且这种相似性是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出来的,有些是由超越了两种经验范围之间的相似性隐喻引发的,即结构相似性,也有些是通过赋予一个经验范围以连贯结构来创造出新的相似性。

  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等常规隐喻通常是基于我们在经验中觉察到的相互关系创造相似性,如我们把“时间”、“金钱”从隐喻的角度看作“财富”,并由此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结构变化的常规隐喻可能是基于由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引出的相似,如“思想是食物”(IDEAS ARE FOOD)是基于“思想是物体”(本体隐喻)和“头脑是容器”(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产生的。

  新隐喻可以勾勒出整个突显的经验范围与其他范围之间的相似特征,如“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这个隐喻就挑选出了“爱”的某个经验范围,界定了整个突显的经验范围与协同制作艺术品经验范围的结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能是孤立的,但是这种新隐喻使我们能够通过其中引发的全面结构相似性,找到这些孤立相似性之间的连贯性。

  总而言之,概念隐喻就是基于经验中的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这种关联包括经验同现与经验相似两类,分别如“更多为上”(MORE IS UP)与“生活就是赌博”(LIFE IS GAMBLING)。“更多为上”是基于“物质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上升”两种经验的同现;“生活就是赌博”则是基于一个人对待生活的行为态度,这种行为的结果可能是赢,也可能是输,“生活”与“赌博”之间存在某种相似。

  经典论著总是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享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以丰富的案例、精湛的分析将我们带入一场饶有兴趣而又发人深省的讨论中。该书的价值与创新性不言而喻。两位作者不仅让我们知道,隐喻部分建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并反映在我们平时的字面语言中,隐喻还是我们人类得以表达思想,进行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只要我们思维,都会不知不觉之中走近隐喻,自然而然之中体验隐喻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隐喻表达经验,经验提升隐喻。我们的生活因隐喻而精彩,隐喻因我们的生活而丰富。□李艳芝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作者: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别想那只大象》

  作者:乔治·莱考夫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乔治·莱考夫认为,控制了语言就控制了思想,书中以美国政客的竞选语言为例,用“别想那只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本书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