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单
上一篇

不是心灵鸡汤的广义科普

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黄集伟的推荐书

  专栏作家,出版人,作家,语词收藏人

  这三本书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相关性,它们不是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励志等维度上的畅销书,而关乎一种广义的科普,或者叫做新知。生活变化太快了,面对快速迭代的生活面貌本身,面对更新速度已经超出我们想象的知识结构,人类都是一个个无知的小人儿,有困惑和迷惘,以及各种不确定。

  《信息节食》

  [美]Clay A Johnson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年4月

  在如今的发达社会,我们生存于各种暴风骤雨般的干扰信息之中,时刻接受着各种资讯的冲击,被一条条诱人的信息诱惑。过多的垃圾食品会造成肥胖,同样,太多的垃圾信息也会使人迷失。《信息节食》即向你介绍如何在泛滥的信息洪流中有所收获,弄清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又应该摒弃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在各种信息中进行筛选。对于那些立志于保持敏锐、多产和清醒的个人来说,一份健康的信息食谱是必不可少的。本书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平衡。

  推荐理由

  从出版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国内版本非常糟糕,但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看到了它的开创性意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都患有严重的信息肥胖症,这个时代有低品质信息和高品质信息两类,而我们都在摄入一种高热量、低品质的信息,量是爆炸的,但质量很差,我们都是亚健康的状态。就像健康的饮食应该是有控制的、有选择性的,我们对于信息的摄入也应该秉承健康饮食的态度。

  《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第七版)

  [美]T.爱德华·戴默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因为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当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本书包含应对蛮不讲理者的60种逻辑学策略。

  推荐理由

  这是美国很多大学的逻辑学教材,它关涉很多人类在言论交际中的常识。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我和某个人发生争辩时,如何才能保证一个最基本的讲道理的方式(底线),这对中国当下的舆论环境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撕逼”时代,人和人、机构和机构、阶层和阶层,都在“撕”,但是这种“撕”不好玩也不好看,没有任何逻辑性。

  在言论争辩时,好好讲道理其实是一个共识,但是现在谁也听不进去,各说各的,你听着就行了。我们吵架时,直接就是“总而言之”,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革思维”——不给逻辑论证过程,直接得出粗暴的结论。这本书其实讲的是很常规的事情,但很遗憾国内缺乏这种常规,我看见了这本书当然要觉得稀罕。我们国人说话时往往最忽略论证,争辩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打败”,甚至产生很多胡说八道的“神逻辑”,这是特别可怕的反人类的思维。

  《群体性孤独》

  [美] 雪莉·特克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3月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推荐理由

  作者是麻省理工的一个教授,我发现这本书真的是一个基于广义田野调查基础上、帮助我们了解身处的信息社会现状的书。它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计算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互联网心理学”的一部分。

  我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有感慨,网络时代已经失去了“瓦尔登湖”,我们为了打开链接而打开,我们在同一个房间里呆着,却各自变成了微信和微博上的一个气泡。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