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教育周刊·百年小学

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2015年07月2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7月14日至15日,清华附小第二十四届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举行。
清华附小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台下听讲的老师为每个发言者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板书、课堂提问、举手发言等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小问题,也是小学教研的对象。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教研,是教师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小学教师理论水平和学历水平的双提升,如今的小学教研,也逐渐从过去关注现象的研究,走向专业化和学术化,一些学校也在尝试以本校课程为研究对象,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提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科研应是基于团队,而不是单打独斗。要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团队,让学习、研究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职业习惯。

  在走向学术化的同时,对于每天都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小学老师而言,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或专业含量的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教研内容。而一个个充满感性的教育故事所带给老师的启发,其价值也不可小觑。

  课堂故事中展现教学思考

  “今天是康家铭当班主任,可是同学们都不听他的话,他把嗓子都喊疼了。放学前吴老师奖励康家铭一根黄瓜,虽然他没管住,但他尽力了。——康家铭”

  这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一位一年级学生写得班级日记,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当临时班主任的经历与感受。

  7月14日至15日,清华附小第二十四届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举行,包括清华附小本部和三所分校在内的全体教师参与了为期两天的活动。

  这篇班级日记就出现在这次研讨会上,康家铭的班主任拿这篇日记做了一个反思。当康家铭按照老师要求把按第一人称写的班级日记改为第三人称时,老师意识到,孩子的真情实感比第几人称更重要。

  与传统印象中分学科、分年段的教研不同,这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是一次面向全体教师、不分学科、不分年段的集体研讨。教学研讨强调“故事性”,通过生动的课堂故事,展现老师教育教学中的思考,以及对于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反思。

  本次研讨会还特邀了几位课程专家,对教师的课程故事进行点评。几位专家不仅就教研如何提升理论水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而且也就一些课程设计中的不足,包括一些专有名词的提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最后就一些关键点提出了改进建议。

  “不但专家和老师在一起是这样,我们老师在一起教研,最大的特点也是‘真’。”清华附小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王玲湘说,清华附小的“1+X”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前沿的研究,没有任何参照,就应该敞开心扉吸纳各种不同意见,“如果只听好话,就不能再突破了。”

  “这是真教研,专家不说假话!”会后的午餐中,一位受邀参会的外区县教委工作人员和几个同事说。

  反复“纠偏”探讨授课思路

  展示走弯路的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教研,数学组就展示了他们在数学阅读课上的探索。

  数学阅读是清华附小数学与科技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们研究了一系列的教学。

  “数学帮帮忙”系列丛书中的《宇宙小子》,是今年数学阅读课上老师推荐给孩子的一本书。书中主人公吉姆非常爱吃宇宙小子牌的能量棒。这种食品最近在搞活动,集齐1万张包装纸,就能获得参加太空夏令营的机会。但吉姆要去哪里找这么多的包装纸,并将它们数清呢?他向同伴求助,给校长写纸条,最后还上了报纸……在众人的帮助下,他的梦想实现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他数清楚了一万这么大的数量。

  最初,利用这个绘本故事,辅以一些学具,数学老师从数包装纸说开去,与孩子讲解起了“十进制”。这节课虽然孩子喜欢,但老师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主要不是数学,而是故事的情节以及情感态度,比如吉姆敢于坚持,不怕困难等等。

  在请教了二年级语文老师后,数学老师决定“纠偏”,认为这节课还是应该回到阅读本身上来。他们为孩子拟定了一张阅读单,要学生抓住吉姆是如何实现梦想去展开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这节课上得静悄悄的,学生边阅读边填阅读单,可还没等学生反馈课堂感受,老师就从孩子的小眼神里感到:阅读单带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这个究竟怎么讲,老师一时也迷茫了。再次教研中,大家对文本进行了再次解读,发现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并抓住了梦想这个主题。再次上课时,老师先从阅读入手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之后再回顾是谁帮助吉姆实现梦想。继而引发问题: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帮助,需要自己的努力,还需要谁的帮助呢?这时数学这条暗线明朗起来——没有十进制,这1万张包装纸可怎么数得清?

  “数学太伟大了。我要好好学数学……”这次课后,多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数学上。数学老师也颇有收获:在低年级学段,就要学会用感性的方式来解决理性的问题,这才是从儿童出发。

  板书提问举手都是教研对象

  除了课程问题,一些类似于板书、课堂提问、举手发言等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小问题,也是小学教研的对象。这些小细节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常常熟视无睹,但其实小细节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利用板书调动孩子发言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发言的孩子都有机会在黑板上“露脸”,发言“语录”会被写上黑板,这就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正在试验的课堂小策略。在研讨会上,相关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这一做法来自一位老师在日本东京课堂观摩期间得到的启发。她发现,那里的老师很会用黑板鼓励学生发言,学生回答的“语录”不仅会写上黑板,后面还会贴上一张学生的姓名卡,记下是谁说的。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也尝试为每个学生制作了磁铁名字卡片,可以吸到黑板上。当学生课上发言时,学生的名字卡片就可以上黑板,老师还会在名字卡后面简单标注其发言的内容。这样一节课下来,发言的同学受到鼓励,没有发言的同学,老师也更易引起关注。

  此外,老师们还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良。比如将多次发言的学生的名字放入红星区;制作小组名字卡,将积极发言的小组也用这种方式进行鼓励等。昌平学校的老师现场显示了这个课堂小招数,引起了台下老师的关注。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张红是此次研讨会的受邀专家之一,对于小学教研她有着自己的理解。“小学科研不是一种宏大叙事,老师的科研是从经验出发,经验来自于现象,现象里面觉得疑惑的和需要突破的,就成为科研的内容。”张红认为,小学教研研究的所有问题,都基于这种日常工作的需求,是日常工作的提炼和升华,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更好的改进工作以及实现自我成长。

  ■ 教师感受

  研讨中最重要的就是“真”

  ●王玲湘,清华附小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经常打比方说:一个学校的教研,不能萝卜炖萝卜,而要牛肉炖萝卜。因为萝卜炖萝卜,永远还是萝卜;而牛肉炖萝卜,味道立马不一样了。这里的“萝卜”指的是老师,“牛肉”指的就是专家。

  如今,“专家引领”已经列入了《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里。为什么要专家引领呢?因为老师是一线实践的,更多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因此有可能会跳不出来,这就特别需要专家为老师指点迷津。

  在清华附小,专家并不是只有期末才来,每个月学校几乎都会请不同专业方面的专家,为我们做学术上、教研上的引领,更多是以研讨的形式进行。研讨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这种“真氛围”,不但专家和老师在一起是这样,老师在一起教研,最大的特点也是“真”。

  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进行前沿的研究,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如果只听好话,就不能再突破了。而往往是我们不知如何突破之际,专家会带给我们一些方向。因此,我们会本着一种吸纳再吸纳的态度,认真对待专家对我们提出的意见。

  ■ 专家观点

  聚焦核心素养的生成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发展处研究员

  这种独特的研讨方式,跟一般的学术研讨会确实不一样,大家表达自己的成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分享故事的同时,可以有表演,有歌唱,还有视频……丰富多样的表达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在这个过程中,激发我们的思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感悟和启迪。

  小学教育要更多从教育的角度,对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清华附小正关注了两个关键环节。

  第一个是遴选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或任务,这是课程整合很重要的一点。其实,真实的情景绝对具有挑战性,也一定是整合性的,但不是把所有真实的东西搬进课堂,课堂更多的东西是模拟的。

  第二个就是,无论是真实情境还是模拟情境下的体验学习,怎么样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体验、感悟、反思、交流,从而对这个情境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与应答。没有体验、没有经历是不可能形成相应的素养的,所以从育人的角度讲要更多的考虑核心素养的生成,这个素养的生成应该等于什么呢?等于“一种适合的情景+更加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与经历”。

  为了让学校日常零碎的教研活动不会呈现碎片化,而是更有系统性和目的性,教研的团队就很重要。教研当中,依然需要一个团队或组织对问题进行过滤、甄别,挑选出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在,从大学到小学,都在提一个问题,就是减少行政性,增强专业性。专业性的增强需要有专业组织、专业意识以及专业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张红,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D06-D07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D06-D07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