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朱可夫之女:
| ||
| ||
| ||
| ||
|
人物小传
朱可夫(1896-1974)
苏联著名军事家,有苏联“军神”的美誉。苏德战争期间,从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一直到最后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挥了苏德战争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是苏联胜利的象征,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
艾拉(1928-)
朱可夫大女儿,法学博士,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
1957年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会后,朱可夫回到家,女儿艾拉看见父亲脸色铁青。
“好吧,那就撤职吧”。进门后,朱可夫只说了一句话。随后,朱可夫吃了安眠药,上床睡觉,几天之内没有和人交流。艾拉形容,父亲用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这一切。
一代名帅从此退出政治舞台,这是有着“军神”之称的朱可夫,人生遭遇的最大打击。在战后的日子里,因为陷入到政治斗争和复杂的感情生活中,朱可夫晚景凄凉。艾拉跟随父亲遭遇人生起伏,如今亦87岁高龄的她,回望已经胜利70周年的二战,感悟更多。
给女儿取名“开创时代”
在苏德战争初期,因德军攻势犀利,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事相继危急,而朱可夫就像救火队员一样,稳定一处的局面后,又赶往下一个危城。也正是在这一场场的战役中,朱可夫一次次力挽狂澜,成就了他“军神”的赞誉,这就像他给女儿起的名字“艾拉”一样,开创了新的时代。
艾拉家的客厅处处是父亲的“影子”:四面的墙上,挂满了朱可夫大大小小的照片,记录了这位元帅在二战时的光景。
其中,有两张照片最引人注目:一张是1945年苏联胜利日阅兵时,朱可夫骑着白马检阅部队的场景;另一张则是美国《生活》杂志的头版,朱可夫的大头像占据了整个封面。彼时,朱可夫全球闻名,被媒体称为“改变世界命运的人”。
艾拉客气地引导记者入座,老人一头金色的头发,化了淡妆,身着粉红色上衣,仪表庄重,谈吐优雅,像一个历经世事沧桑的老教授。艾拉是法学博士,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
朱可夫给女儿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勤奋。
1896年,朱可夫出生在卡卢加省一个鞋匠家庭里,后来当过学徒,“但他没有放弃自学,夜里常凑近厕所里暗淡的灯光做功课。”
艾拉说,父亲出身卑微,但靠着勤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我们家庭,父亲是唯一的崇拜对象”。在“二战”之前,朱可夫便同德国人打了两年的仗,那是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在这次大战中他被提升为下士。
1924年7月,朱可夫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后来更是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在学校里,朱可夫以“狂热的、顽强的学习”著称,这为他后来在“二战”中大展身手埋下伏笔。
1920年,朱可夫和貌美的姑娘亚历山德拉成婚。婚后,作为军人的朱可夫经常调动,亚历山德拉坐着马车,不管去哪里都跟着丈夫,因为常年颠簸,他们失去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因为身体太过虚弱,医生建议不要孩子了。但亚历山德拉并没有听从劝告。1928年,他们诞下一个女儿,这个孩子就是艾拉。
“我是迟来的、人们期待已久的孩子。出生时,爸爸已经32岁,妈妈28岁。他们给我起名‘艾拉’,意为‘开创时代’”,艾拉回忆道。
不多年后,极大抱负的朱可夫,便开创了自己的时代。
苏德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首先岌岌可危,前方将领已经讨论要放弃这座名城,临危受命的朱可夫将局面稳定;其后,在几路德军势不可挡的进攻之下,莫斯科危在旦夕,朱可夫火线抵达,组织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几个月后,斯大林又急调在别处作战的朱可夫,“南方形势很糟,德军有可能攻占斯大林格勒”,朱可夫迅即赶往南方……
就这样,朱可夫像救火队员一般,一次次出现在最危急时刻,一次又一次力挽狂澜,为自己赢得“军神”美誉,改变了“二战”走向,最终赢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无限的热爱与崇拜
尽管朱可夫出自骑兵学校,骑术绝对一流,但为了准备胜利日阅兵,他还是坚持去进行训练,这让骑马行进在红场上的朱可夫,愈发威风凛凛。
艾拉颇为珍惜一张照片,那是朱可夫的高光时刻:1945年5月8日深夜,在柏林郊外,朱可夫主持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并代表苏联签字。
关于父亲的记忆,艾拉似乎希望将时光永久停留在“二战”时期,在她不算宽敞的客厅里,悬挂的朱可夫的照片几乎全是这一阶段的,少见战后乃至晚年朱可夫的形象。
新京报记者问及,和父亲的交往,有哪几件事印象最为深刻?艾拉回答也是全是在“二战”中。一次是莫斯科保卫战,艾拉在母亲的带领下,和妹妹去到前线看望父亲。
家人的到来让朱可夫难得放松。事实上,在当时紧张的战争形势下,朱可夫每天能睡两三个小时已属奢侈。妻子、女儿的到来让朱可夫开心不已,他带着家人在雪地里散步,送给女儿毛绒玩具和糖果,一家人咯吱咯吱走在雪地里,温馨异常。
“很多人都认为他顽强、好战,但在我们面前从未见这样,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和蔼的父亲,从来没有责骂过我们,非常体贴人……”艾拉回忆说,她给记者看了当时一家人的留影。
第二次是“二战”胜利后,朱可夫自柏林返回莫斯科,准备胜利日阅兵。艾拉难得的再次和父亲相聚,“我和妹妹又一次见到他,满心欢喜,而和我们在一起时,父亲也非常开心。”
这是朱可夫元帅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家庭生活的一次重大事件。艾拉记得,当时家人忙着整理父亲的戎装,而她则和妹妹围着爸爸,“用布一遍遍擦父亲的勋章,使它们看起来更加闪亮。”
朱可夫一共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两次被授予“胜利”最高奖章,六次获得列宁奖章,还有许多别的奖章,这使得他的戎装显得不够大,因为不少勋章无处可挂。
艾拉提及墙上挂着那幅父亲骑着马的照片。尽管朱可夫出自骑兵学校,年轻时候就是个优秀的骑手,但庄重的仪式下,朱可夫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还是去接受练习。这使得朱可夫骑着马行进在红场上时,显得愈发威风凛凛。
女儿成为朱可夫胜利日演讲的第一批听众。艾拉回忆,当时父亲在家中多次排练,为了更逼真一些,元帅让家人充当听众,“父亲说,我和妹妹使劲鼓掌”。
“在阅兵那天,我和妹妹站在观礼台上,丝毫没有注意到降落的雨滴。当爸爸骑着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他是如此伟岸,以至于我一直不停地在心里呐喊:‘这是我爸爸!’‘这是我爸爸!’我骄傲极了。”艾拉回忆。
彼时,朱可夫的声望在苏联如日中天,艾拉和全苏联人一起,陷入对朱可夫的无限热爱与崇拜。这一年,艾拉17岁。
一代名帅晚景不佳
在朱可夫被解职陆军总司令之前,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战利品案”,朱可夫被指控从德国运回不少家具、钟表、艺术品等。但朱可夫和家人表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
战后,朱可夫担任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1946年4月10日回国,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此时,他的光芒已掩盖过了斯大林,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
“在战后斯大林视父亲和其他人为危险的反对者,斯大林无意与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也不需要多余的见证人。”艾拉曾对媒体如此表示。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等人力保,朱可夫未被逮捕,但被降职派遣到苏联边远的敖德萨军区,至1949年先后担任敖德萨军区、乌拉尔军区司令员。
艾拉亲历了父亲的这次重大打击。在朱可夫被解职陆军总司令之前,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战利品案”,朱可夫被指控从德国运回不少家具、钟表、艺术品等。当局搜查了朱可夫的公寓及别墅。“持续了好几天,他们在找什么东西,翻查个人物品,同时在纸上做记录。”艾拉目睹搜查人员气势汹汹地登门、搜查。
有资料说,这次搜查,当局从朱可夫别墅中找到了“大量贵重物品”,其中包括218匹皮毛和丝绸织品、21把猎枪、许多陶瓷古董、17世纪法国艺术家的作品等。朱可夫的家人否认这些指控,艾拉说没见过这些东西,而朱可夫本人也表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物品。
不管结论如何,这次入室搜查让朱可夫一家人倍感屈辱,朱可夫负气奔赴敖德萨军区任职。
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朱可夫返回莫斯科时,赫鲁晓夫任命他担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在拥护赫鲁晓夫上位的过程中,朱可夫立了头功,正是他出头逮捕了赫鲁晓夫的对手贝利亚。“当时赫鲁晓夫很欣赏父亲,因为他知道朱可夫代表着一种力量。”艾拉介绍。1955年朱可夫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然后,在实现他(赫鲁晓夫)的权力愿望后,他转身离开了。”艾拉曾向俄罗斯媒体如此描述。两年之后,度过政治危机的赫鲁晓夫,对德高望重的朱可夫也放心不下,于是将其免职。
对朱可夫的攻击,主要是因他公开坚持要为被斯大林清洗的红军领袖们恢复名誉。1957年,在赫鲁晓夫授意下召开的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会后,朱可夫自知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他铁青着脸回到家中,然后一连几天睡觉,始终沉默,几乎不和人交流。
艾拉陪在父亲身边,她不理解,曾经的二战英雄为何招致如此境地。
朱可夫的晚景凄凉,中风之后时常会感到头部剧烈疼痛,饱受折磨。更令人唏嘘的是,因为先前的两次免职风波,朱可夫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疏远、乃至背叛了他。
1974年7月18日,一代名帅朱可夫抱憾离世,享年78岁。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朱可夫才被彻底平反。
只想回忆二战时的父亲
父亲的移情别恋,让艾拉姐妹无法接受,甚至一年都不联系父亲,而当母亲在离婚后的孤独中去世,姐妹俩对父亲的感情更加复杂。艾拉说,她希望对父亲的记忆只停留在二战前后,至少这是一家最温馨的时候。
在艾拉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朱可夫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军队。
艾拉说,尽管朱可夫给外人的印象是铁血甚至是无情的,但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责骂过她和妹妹,有限相处的时间里,朱可夫也是多次嘱托姐妹俩:“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特殊,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要沾沾自喜。”
更多的时候,艾拉和妹妹一起,与母亲相依为命。
艾拉记得二战胜利日阅兵后,朱可夫在家中举行聚会,招待一些战时的朋友。其中就有俄罗斯民歌天后莉迪亚·鲁斯兰诺娃和丈夫,莉迪亚最受人欢迎的作品是《喀秋莎》,这首歌曲在二战中唱响,至今仍盛唱不衰。
朱可夫频频与人交杯换盏,轮到莉迪亚时,这位歌手没有向朱可夫敬酒,反倒是首先向他的妻子敬酒。
莉迪亚说:“政府向将军颁发奖励和头衔,但是他们的妻子什么也没有得到,而妻子等待着、爱着、支持着他们”,莉迪亚从钱包里拿出一枚钻石胸针,送给了艾拉的母亲。
艾拉的母亲非常喜欢莉迪亚,但起源还是因为丈夫喜欢,“妈妈喜欢爸爸钟爱的一切东西,爸爸对于妈妈来说就像神一样”,艾拉说。然而,因为朱可夫个人感情的复杂与传奇,这段感情从一开始便不断经受考验。
朱可夫一生多情,先后有过4段感情,生下了4个女儿。尽管有违公序良俗,但朱可夫似乎压根就不在意舆论,这位个性元帅按照自己的快意恩仇生活。
1950年,朱可夫认识了加琳娜——一个比其小30岁的年轻医学院毕业生。7年后,加琳娜为朱可夫生下了第4个女儿。
艾拉母亲通过向组织写信等办法,试图将丈夫争取回家,但这一次她失败了。
1965年,朱可夫和亚历山德拉离婚。“这对于所有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悲剧。我的父亲69岁,母亲67岁,她生活的意义随着父亲的离开也一同丧失了。”艾拉说。
作为对父亲的“报复”,艾拉将近一年没有同朱可夫联系。1967年12月,心碎的亚历山德拉罹患中风,次年,这位一直站在朱可夫背后默默承受的女人去世。
母亲的去世,让艾拉姐妹对父亲的感情更加复杂。即使是二战胜利70周年后回望,艾拉仍然希望将对父亲的记忆,停留在“二战”前后,那段岁月是朱可夫的荣耀时刻,也是这家人在一起的最快乐时光。
纪念馆
雕像前鲜花常年不断
有关朱可夫元帅的纪念地,首推红场朱可夫骑马雕像处。整座雕像由青铜打造,底座有朱可夫的生平。它位于红场上的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正前方。雕像上,朱可夫一身戎装,仪态威严地骑在马上,仿佛正在检阅他的部队。
时光回到1945年,在苏联二战胜利日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朱可夫正是如此出现在红场上。1995年,俄罗斯举行隆重仪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以此为原型,打造了朱可夫元帅的雕像,以供后人纪念。
朱可夫雕像前,常年鲜花不断。在俄罗斯人心目中,这尊雕像既是二战胜利的标识,也是民族英雄形象的象征。
A16-A1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实习生 赵婕琳 茹素岩 莫斯科报道
A16-A17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