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郭田勇:消费金融需求远未被满足,电商是值得尝试的方向;曾刚: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要有新模式
| ||
|
消费金融的蓝海引来了各路资本的争抢,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老大哥”,银行发展消费金融有何优劣?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能否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占领消费金融市场?
7月25日、26日,新京报记者就该问题分别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借助互联网拓展业务对银行有很多意义
新京报:消费金融对银行来说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什么现在这么多银行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现在的情况跟之前有什么区别?
曾刚:在中国,银行业在消费金融当中其实占主导地位,银行的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分期,甚至个人按揭贷款业务,这些都归到消费金融领域。按这个大的口径来算,过去银行业的消费金融做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现在)出现一个问题,相对于需求而言,发展不够充分,这个领域还有大量的需求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今天国务院还要进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就是希望新的消费金融公司和原来的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之间能够有一些区别,包括业务风险控制、客户挖掘和现有银行有所差异,那么这样的话,就可以和现有银行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
此外,和现有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天然是一个全国性的牌照,经营的范围目前并没有地域的限制。如果能够借助互联网来拓展业务的话,实际上它对现有银行网点的延伸、客户的扩展,尤其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而言有很多的意义。
郭田勇:消费金融是一片蓝海,市场可开垦的空间非常大。以前4家消费金融公司,所能提供的消费金融业务相当于这片汪洋大海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关键是要继续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拓展这片业务。在拓展过程中,我相信会从信贷、金融服务的方法和手段上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目前来看,未来需要拓展的短板还是消费信贷服务。
银行既有的模式都在探索中
新京报:北京银行、中国银行等已有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如何?能否借鉴?
曾刚:原来的发展还不见得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因为以前并没有一个类似的机构存在。既有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其实银行都是在探索。
从规模上讲,原来的模式不是特别大,消费金融公司本身受资本规模的限制。还有一点可能比较重要的是,银行下属的消费金融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业务模式、分管流程,风控制度等还是延续了商业银行的模式,空间就很有限。
从真正意义上讲,必须基于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业务模式的情况下,适应人们真正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变化,设计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流程,这样的消费金融公司才是有前途的。牌照如果不好好用,又走回到老路上去,顶多对现有银行的模式进行一点点的补充,但是这种补充空间未来是很小的。
新京报:很多人现在鼓励银行单独设立一个消费金融公司,这样能摆脱传统银行的束缚。
曾刚:可能会有点好处,单独成立可能还是有些激励的作用,比内部的部门稍微要好点。但也不一定,因为独立的时候利用银行自身的平台的机会也少了。如果真的不能够放手让它去做,让它去创新的话,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意义不是特别明显。
银行真的要去做,又想让它做的和自己的消费金融部门有所不同,应该以更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引入一些互联网企业,或是商业平台,和消费、销售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这个可能是让它变得更有价值的一种选择。
民间机构服务意识比银行强
新京报:除了银行外,电商、P2P、小贷公司等也在布局消费金融市场,那么与之相比,银行的优劣势是什么?
郭田勇:银行的优势主要还是在它的专业性,专门从事风险控制机构;同时它对客户的品牌效应、号召力上有优势;利率价格通常比其他要低。但银行以前对这个市场不太重视,因为毕竟相对于银行传统业务来讲,消费金融属于“挣小钱”,银行不愁生存,而民间的这些机构“光脚的不怕穿鞋”,给它这点机会,它在消费金融市场上有可能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比银行强。
曾刚:银行的优势是客户很多,但是我觉得银行的优势是在传统的做法上,在新兴领域中未必是有优势。现在网上交易大多用的是支付宝或是微信支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首先接触的也是电商的平台,不是银行的平台。如果人们的消费习惯从原来的传统变成非传统,从线下变为线上,那银行消费金融的优势就不一样了。这个趋势很重要,银行要跟住这个趋势进行创新。
新京报:互联网都讲大数据,银行客户多,那银行做消费金融在大数据上是优势还是劣势?
曾刚:这需要银行自身去挖掘,银行要更好地运用大数据。但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易都在网上进行,银行收集的大数据就没有意义。交易内部的数据,真正的经济价值含量,如到底买了什么东西,客户需要什么东西,客户喜欢买什么东西等银行都没有。
郭田勇:与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机构相比,银行在大数据、云计算的领域上肯定是有差距,但银行也在探索。工行等在做电子商城,也是为了做消费金融。做电商之后,银行也能够获取客户的一些消费数据资料,未来也会用大数据的手段。
建构银行自己的消费金融生态
新京报:银行想做好消费金融,电商是其中一个突破口吗?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
曾刚:电商值得去尝试,不一定要做得像京东、阿里那样成为银行的赢利点,最重要的是需要把客户留在银行的体系里面,需要知道客户真实的偏好以及交易的数据,提供与之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
在大趋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去做一些尝试,这种尝试实际上重新去建构银行自己的消费金融生态或是消费金融的体系。成不成功很难讲,但是必须要尝试。
郭田勇:电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银行自身的物理网点比较多,利用物理网点也是有相当大的开拓空间。银行需要跟一些非电商的商家合作,如百货商场、旅游公司、婚庆公司等合作,我相信也是能够发现很多商机。不能说消费金融都是线上的,线上线下都要有。
新京报记者 梁薇薇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