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特别报道
下一篇

董鲁安 假出家真抗日

2015年08月0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1919年5月,北京学界游街大会被拘留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爱国学生返校时照片。
人物档案

董鲁安(1896-1953)

原名董璠,字鲁安,又名于力。满族,祖籍河北宛平,生于北京。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读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1925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42年秘赴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发表《人鬼杂居的北平市》。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寻迹

  作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员,董鲁安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拒绝日伪机关任职邀请,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在那里写下长篇报告文学《人鬼杂居的北平市》,深刻揭露日寇和汉奸的种种罪行。

  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走上抗日救亡道路,一门三杰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参加五四运动 火烧赵家楼

  董鲁安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与老舍是同学,两人相知甚深。董鲁安曾参加五四运动,亲自参与火烧赵家楼,后在天安门集会时被军警围住,囚禁在北京大学第三院一晚。此后同学6人被捕,学校罢课,他与同学们每天都到街头演讲、编印和散发宣传品。

  1920年董鲁安毕业后,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钱学森曾说:“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

  张维回忆说,董先生给人们的印象是个乐观派、名士派,非常潇洒。

  典当衣物维持生计 不去日伪机关任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多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董鲁安掩护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还与燕京大学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建立了联系。当时他家住在未名湖南畔的佟府院内,常常让出家中的客厅,以“读书会”的名义,为地下党小组在那里开会提供便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强行查封了燕京大学,在燕大任教的董鲁安被软禁在家,全家人生活失去经济来源,但他宁可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也不去日伪机关任职。两个月后,董鲁安在学生的声援下得以脱险。此后他深居简出、潜心研究佛学,只接受周叔迦的北平私立佛教学院和何其巩的私立中国大学的聘请。

  辗转赴根据地 撰文揭日寇罪行

  1942年春,晋察冀根据地和董鲁安联系,聘请他到边区工作,他慨然前往。5月的一天,他故意留下一张纸条,上写“因看破红尘,决心去五台山出家,家人不必悲伤,亦无需寻找”云云。次日清晨,董鲁安离家出发,可惜因途经路线遭日伪清剿而中断,不得不暂返家中。

  8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他辗转经保定到满城,过封锁线后到了晋察冀根据地。

  不久,《晋察冀日报》连载他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人鬼杂居的北平市》,董鲁安以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深刻揭露日寇和汉奸在北平犯下的种种罪行,热情歌颂北平人民的爱国主义行为。

  两儿投身抗日 一家三杰

  董鲁安大儿子董葆先1935年中学时即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皖南事变后,被派往云南各地任教,开辟党的工作据点。

  小儿子董葆和1943年被发展入党,7月也秘密去了晋察冀边区。

  董鲁安父子三人带动一大批人反抗日伪、追求进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