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夜游植物园 探秘夜幕下的大自然

2015年08月0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30名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的小粉丝,在北京市教学植物园参加了“夜游植物园”活动。资料图片
在露营搭帐篷环节,同学们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摄影(除署名外)/实习生 彭子洋
小营员们通过化学实验体验“魔法植物”。
在动物标本馆里,同学们看到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标本。

  看似简单的野外搭帐篷,原来有好多门道;夜里的植物园,不但有脱壳的金蝉,还有可爱的小刺猬……7月26日,新京报与北京教学植物园联合举办了一期专门针对新京报读者的“夜游植物园”活动,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老师们精心安排了不同的项目,让同学们在有趣的实验、好玩的游戏中,体验动手的乐趣,亲自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此次活动系新京报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的线下读者活动。据悉,今后“学习公社”还将不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各类亲子活动。

  植物魔法秀、露营体验、探秘动物标本馆、夜游植物园……7月26日,30位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的小粉丝,在北京市教学植物园参加了“夜游植物园”活动。

  与以往的亲子活动不同,这次“夜游植物园”全程都没有家长陪同,30名学生被分为5组,所有的环节都要学生互相合作完成。让同学们在感受科学知识魅力的同时,也考验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什么负责狩猎的都是母狮而不是公狮?”“猫头鹰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含羞草的叶子为什么在夜晚不会再打开?”“穿山甲的鳞片成分其实跟我们的指甲差不多,所以不要再因为所谓的药用价值杀害穿山甲了”……活动中,由来自教学植物园的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组成的指导老师队伍,引导同学们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游中学,学中思,让孩子们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爱自然、爱科学的种子。

  ■ 现场

  植物魔法秀

  游戏中体验科学原理

  大树底下实验桌一溜排开,桌上摆放着试管、研钵等实验器材。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荷花、锦葵等植物的花瓣中提取出汁液,与两种不同的神秘物质混合,它们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老师告诉同学们,神秘物质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白醋和碱面,花瓣里的花青素遇到酸碱,就会发生颜色的改变。

  【点评】

  用游戏和实验解答科学问题,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对大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理性思维,增强真假识别能力。生活中,厨房就是孩子最爱的“实验室”,在这里孩子可以观察很多,比如揉好的小面团为什么放一会儿就变大,为什么有的菜是绿色的,有的菜是紫色的呢?

  露营搭帐篷

  锻炼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

  露营搭帐篷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体力活了,但是如何安全、合理地进行帐篷搭建,还有很多技巧需要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组的同学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地完成帐篷的搭建、拆除、收纳。

  【点评】

  在日常露营时,家长可多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告诉他们露营搭帐篷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露营地址的选择、帐篷门的朝向等,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动物标本馆 增强环保意识

  动物标本馆有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标本,包括居于草原食物链顶级地位的捕食者非洲狮、不同季节会变换毛色的兔狲、打洞能手穿山甲、爱吃小昆虫的刺猬、神秘的猫头鹰等许多夜行动物。在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趣的动物知识,也了解到很多动物或因为所谓的药用价值、或因为生存环境被破坏、或被当作宠物买卖而逐渐稀少,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点评】

  在参观动物标本馆时,老师有趣的讲解,实物与照片相结合的方式都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经验,引导他们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夜游植物园 学会观察、科学记录

  天黑以后,植物园里花草树木和各类小昆虫小动物,会怎么度过夜晚呢?每组同学都领到了一个记录本,他们要记录下在植物园里的发现。大树上的金蝉脱壳、端坐在睡莲上的金线蛙、墙角里的中华大蟾蜍、在桑树上进食的云斑天牛等一一被同学们发现,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看到了城市里难得一见的小刺猬。

  【点评】

  孩子通过观察获得更多关于身边事物的信息,是想象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非常重要。观察过程中,孩子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这就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家长不知道答案时,最好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把提问的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