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特别报道

“巷战之王”崔可夫之孙:

爷爷可没教我如何屈服

2015年08月0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崔可夫元帅的戎装老照片。
今年5月,苏联元帅崔可夫之孙尼古拉,出席胜利日庆祝相关活动。
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曾在中国东北抗日战场上和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18名俄罗斯老战士及后人代表。尼古拉(右一)等与习近平合影。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马马耶夫山岗上的英雄母亲雕像,崔可夫当时的指挥部就在山脚下。
烙印·斯大林格勒会战
手机扫二维码,看独家专访视频,揭秘斯大林格勒会战,看苏联元帅崔可夫后人回忆元帅生平。

  人物小传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00-1982)

  苏联元帅。在苏德战争中战功赫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得“巷战之王”的赞誉,也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此后,他率部率先攻进柏林,完成了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战后,曾担任苏联对德管制会主席、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

  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崔可夫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之孙。目前担任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支持发展青少年儿童及老兵体育运动事业基金会主席。

  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崔可夫(以下简称尼古拉)前不久刚刚取得一场胜利。

  有政府部门希望改变社区的规划,并且看起来似乎已经是铁板钉钉,但尼古拉和很多居民不答应,他带头激烈抗议,并最终实现了目的:保持小区的原貌。

  尼古拉具有典型斯拉夫民族的特征,身材魁梧壮实,大腹、满脸络腮胡子,嬉笑怒骂皆在脸上。他是小区的维权名人,也是苏联著名元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以下简称崔可夫)的孙子。

  “我爷爷可没教我如何屈服、低头”,尼古拉说。事实上,连这样的语言也是崔可夫式的。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当德军距离自己的指挥部仅400米时,崔可夫的命令还是:“不准后撤一步!”

  尼古拉深得爷爷的疼爱,爷孙俩共同生活了22年,他也几乎继承了崔可夫的全部,不仅是姓名、住所,连个性、处事风格,都是另一个版本的崔可夫。

  军人不能生长在温室里

  “一个真正的军人不可能在最舒服的环境下成长,必须到最艰苦的环境里去。”

  尼古拉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这幢别墅两层楼高,谈不上豪华,外墙颜色灰暗且有些剥落,院子里还立有一架电视接收天线,这种装备即使在中国的农村也比较少见了。别墅内的设备也有些陈旧。

  二战胜利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崔可夫元帅都住在这里。这个别墅区内,几乎每户人家都是大有来头,不是元帅便是将军。当年,斯大林为了奖励在卫国战争中做出贡献的苏联英雄,单独修建了这个别墅区。

  别墅位于一片茂密的森林之内,尼古拉记得,爷爷非常喜欢带着他去森林骑马、打猎。看起来,崔可夫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成为一名军人。崔可夫在儿子身上有些失望了,尼古拉的父亲对成为军人无感,这让崔可夫很伤心,但儿子坚持对雕塑的热爱,崔可夫也只好自我安慰:“不是只有武器才能守卫祖国”。

  但孙子尼古拉出生后,崔可夫不想让其重蹈儿子的“覆辙”,于是从小就带在身边,培养其对军人的爱好。

  崔可夫给孙子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1900年2月12日,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这使得他12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彼得堡谋生。在喀山大街的彼得·萨韦利耶夫工厂,他干上了一份专门为沙皇军官制作刺马针的苦工。生活的艰难没让这名男孩放弃梦想,他憧憬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穿上马靴、佩戴上刺马针驰骋疆场。

  这样的故事对尼古拉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在爷爷有意无意的熏陶下,尼古拉从小就对军营无比向往。到了大学时,这名小伙子的选择是崔可夫所希望的——军校。但让人意外的是,崔可夫坚持不让孙子在莫斯科的大学里学习,“你最好离莫斯科远一点,越远越好”,最终,尼古拉去了位于乌克兰基辅的一所军事学院学习。

  “一个真正的军人不可能在最舒服的环境下成长,必须到最艰苦的环境里去”,崔可夫对孙子说。而当尼古拉从军校毕业后,崔可夫又近乎无情地将孙子派往了艰苦的高加索山区任职,后来更是到了寒冷、遥远的西伯利亚。在孙子的成长过程中,崔可夫看起来不希望给他一点舒服的空间。

  尼古拉记得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回到莫斯科,回到爷爷身边。原来,他刚刚获得部队的拳击冠军,受命到莫斯科进行拳击训练,中途回家看望家人。没想到,不知情的崔可夫以为孙子开了小差,气呼呼地抓起电话就要订机票,让孙子即刻归队。

  “我只好对爷爷说:元帅同志,你不要强迫我回去,请打电话给我的将军,我是受命而来。”尼古拉笑着回忆当时。尼古拉形容,在爷孙俩的“斗争”中,这是他少有的“胜利”。

  哪怕下象棋都不能输

  “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在尼古拉眼中,没有谁能比爷爷更讨厌失败,哪怕是下国际象棋。

  崔可夫非常喜欢下国际象棋,但几乎少有人愿意真心跟这位元帅比试一番,因为崔可夫只想赢,如果输了,哪怕不休息,都要一直下到赢为止。尼古拉有一次跟随爷爷参加象棋比赛,现场有很多高手,结果崔可夫遭遇强敌,怎么也赢不了,这让老人非常沮丧,“仿佛打了一个巨大的败仗一般”。

  “如果他赢了,他就会哈哈大笑,我们全家跟着高兴;而如果输了,就会眉头皱起来,我们全家就得小心了,谁也别惹他。”尼古拉形容,崔可夫到了晚年,这一不服输的性格显得更加可爱。

  战场上的崔可夫比在棋盘上更加争强好胜。在参加二战之前,他已在一战、苏芬、苏波等战场上历练,19岁时便已担任副团长。崔可夫作战以勇猛著称,抵达斯大林格勒之前,战争在他身上留下了三处伤疤,分别是左膝、前额和肱骨,但崔可夫完全不放在心上。

  斯大林格勒一战让崔可夫获得“巷战之王”的称号。彼时,他是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的中部和工厂区。经历了莫斯科会战的失败之后,希特勒对斯大林格勒势在必得,在对这座城市施以苏德开战以来最强的轰炸之后,苏德双方在一片火海中,对每一寸土地展开拉锯式的争夺。

  德国将军汉斯·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描绘了当时的情形:“敌我双方为争夺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假使我们早晨攻占了20米,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崔可夫不服输的个性在此战中得以凸显。在回忆录里,崔可夫写道:“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在德军距离崔可夫所在的司令部只有400米时,崔可夫和他的参谋长仍然镇定自若,没有理会后撤的建议:“我们已经擦好了自己的手枪,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脑袋。”

  最终,崔可夫率部一次又一次击退数倍于自己的德军,固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为表彰第62集团军的战功,苏联最高统帅部向其授予“列宁勋章”,并将这支部队命名为“近卫军”;而崔可夫本人则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

  尼古拉喜欢向记者描述崔可夫这样的硬汉形象:“他一生不知道撤退。”

  攻下希特勒大本营

  尼古拉认为,人们被崔可夫的尖锐意见和粗放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元帅的另一面。

  耳濡目染之下,尼古拉越来越像爷爷——另一个崔可夫。

  在社区里,尼古拉便以爱管闲事闻名,时至今日,尼古拉仍然保持着他的“愤怒”,向一切看不顺眼的事情开战,这使得他在邻居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尼古拉说,他从爷爷身上继承的最重要东西便是:不屈服!

  然而,尼古拉认为,人们被崔可夫的尖锐意见和粗放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元帅的另一面。

  他说,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崔可夫仔细研究了双方军力的特点,发现德国法西斯主要依靠空中优势,于是他命令部队最大限度靠近德军,让双方战线交织在一起,这样德国的空中优势,特别是威力巨大的炸弹轰炸无法实现。

  崔可夫还是苏军夜战的“发起人”。原来,他发现苏军强击队在烟雾中打德军“虎”式战车颇有成效,于是筹划对德军实施夜间攻击行动。一次夜战中,崔可夫取得了歼敌3000余名,摧毁敌军26门重型火炮、22门迫击炮、120辆汽车和输送车的骄人战绩。后来,正是因为在大兵团夜战方面大胆而成功的表现,崔可夫的战术被载入了苏军的作战史册。

  而当发现德军喜欢集中火力后,崔可夫提出了深入敌后、在敌后穿插的构想,这样由于战线不断在变化,德军疲于应付,因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弱点。

  尼古拉认为爷爷最光辉的事业是征服柏林:崔可夫的部队是最早打进柏林的部队之一。

  1945年4月27日,崔可夫的部队逼近希特勒的最后一个堡垒——集中了帝国办公厅、国会大厦和希特勒大本营的蒂尔花园区。3天后,在苏军围困之下,希特勒在其藏身的暗堡里携新婚爱妻爱娃自杀身亡。

  次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旗钻出帝国办公厅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苏近卫第8集团军的前线指挥所来谈判,崔可夫接见了他。克莱勃斯故作神秘地对崔可夫说:“我想告诉您一件绝对机密的事,您是我通报此事的第一位外国人:希特勒已于昨天自杀了”。

  听到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崔可夫很快反应过来,他一副早已知情的表情,淡淡地回答说∶“这消息我们已经知道了”。随后,崔可夫借口到了另一个房间,向朱可夫电话汇报这一突发状况。

  十几分钟后,斯大林便从莫斯科发来了最新指示:不同任何法西斯谈判。在苏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5月2日早晨,就在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签署了投降令,至当日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

  崔可夫这样显赫的经历,给予成长路上的孙子无穷的激励。

  曾助力中国抗日战争

  崔可夫曾前后三次来到中国,1940年,他的第三次中国之行,是以苏联军事使团团长、蒋介石总军事顾问的身份进行,其主要任务就是协助中国政府抗日,协调国共两党的关系。

  目前,尼古拉的工作中,有不少时间花在俄中文化交流上。今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了18名俄罗斯老战士和其后人代表。作为崔可夫元帅的后代,尼古拉位列其中,他排在18人之首,接受了习主席颁发的纪念奖章。

  尼古拉记得,自小的时候,爷爷时常跟他提及中国,这让他很早就对这个东方国度无限好奇。原来,崔可夫曾三次到过中国,还曾帮助中国人民抗日。

  尼古拉介绍,崔可夫三次到过中国。第一次是1926年秋,崔可夫当时尚在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实习,他以外交随员的身份访问了中国,带团的是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崔可夫首次中国之行的观感谈不上好,当时中国正处战乱之中,崔可夫目睹这一切。

  次年,崔可夫完成学业,再度来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他的足迹遍布华北、华南,还到过四川,两年半的时间里,崔可夫学会了中国话,还喜欢上火锅。抛开战乱,崔可夫开始喜欢上这个国家。

  二战开始后,德军所向披靡,几乎横扫整个欧洲,这让苏联隐觉不安;而在远东地区,日军先后在张鼓峰、诺门罕发起对苏的武装挑衅,严重威胁苏联远东地区。斯大林自然不希望两线开战,于是他做出了大力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决定,以希望牵制住日军,使得其无力北上。

  落实这一重要使命的任务落在崔可夫身上。于是1940年秋,崔可夫第三次来到中国,担任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及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协助中国政府抗日,协调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

  崔可夫全力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并准确获悉日方已无力且也不想北上进攻苏联的信息,这让斯大林得以放心将实力雄厚的远东军调回,补充到莫斯科保卫战中。

  1942年2月,认为自己已完成任务的崔可夫,向苏共中央请战,希望能够早日回国,“投入到抗击希特勒的战斗中。”崔可夫的请战得到批准,于是他来到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上,并一举成名。

  纪念馆

  马马耶夫山岗

  伏尔加格勒有很多地方留有崔可夫的印迹,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博物馆、崔可夫元帅大街等,但其中当地人提及最多的还是马马耶夫山岗,此地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主战场,它是这座城市的制高点,当年,崔可夫将62集团军司令部设在马马耶夫山岗的山脚下,虽然德军猛攻一度迫近,但崔可夫坚决不撤退。

  正因为崔可夫所率的62集团军的殊死抵抗,德军始终没有突破这道屏障——事实上,这也是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道屏障了。因之,赢得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马马耶夫山岗成为一种苏联红军屹立不倒的象征。马马耶夫山岗上,建有战况浮雕、英雄塑像及阵亡将士纪念大厅。山岗的顶部,建有一座85米高的英雄母亲塑像。

  A14-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实习生 茹素岩 赵婕琳 俄罗斯报道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