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健康周刊·权威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健康周刊·权威访谈

百年同仁发展重心将逐步南迁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表示,东西院区将逐步压缩;南院区床位将增加到900张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接受采访时表示,医院的门急诊、病床将逐步移到位于亦庄的南院区。

  ■ 对话人物

  伍冀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2012年2月起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以来,他积极在医院内部推行日间手术(当天手术,当天出院的手术),原本十多天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至六天多,近年,日间手术数量占医院手术量超三成。上任三年多来,在保持医院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人才的外引与内部培养,他希望打造具有同仁特色的综合实力很强的三甲医院;对于眼下正热的社会资本办医、医疗集团等,他认为,目前的医疗集团仍多为松散的机构,缺乏真正的利益相关。

  日间手术 平均住院日降至6天左右

  新京报:最初为何会在医院大力开展日间手术?

  伍冀湘:我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期间,了解到当地平均住院日为5天左右,日间病房和日间手术的开展是当地医院降低平均住院日的一个方法,而且在欧美也十分普遍,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当时国内和北京地区大部分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均在10天以上,平均住院日居高不下也是住院难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回国后,在医院内部经过讨论,决定大力开展日间手术。

  新京报:具体是怎么做的?

  伍冀湘:考虑到医院实际,初步决定先从重点科室开始。眼科、耳鼻喉头颈外科是同仁医院的重点学科,患者很多,有很多种疾病适合进行日间手术。对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生及科室,医院也给予一定的薪酬激励,鼓励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硬件方面,医院正对原眼科病房进行改造,将打造眼科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有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两种模式,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医院有统一的日间手术中心,向全院各科室开放,部分手术则在原科室完成,还采取了分散管理的模式,如现在正在改造的眼科手术病房。目前西区、南区均建立了集中的日间手术中心。

  新京报:开展日间手术存在什么困难吗?

  伍冀湘:当然,因为日间手术要按照住院手术进行管理,我们也规范了日间手术准入:不是所有手术都可以纳入日间手术范畴,哪些科室的哪些疾病可以进行日间手术,我们都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医院还规范了日间手术流程:术前,按照住院手术的程序进行各项检查,术后进行观察,一般患者可在24小时之内离院,少部分有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等当天不能离院的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总的来说,日间手术的真正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医院南区二期扩建工程中,我们就提前规划了日间手术区域。

  新京报:日间手术的开展对降低平均住院日有没有实际效果?

  伍冀湘:2012年我们启动了日间手术,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就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住院日已经从过去的10天左右下降为6天多一点。

  医院发展 门急诊、病床将逐步南移

  新京报:明年是同仁医院建院130周年,作为院长,您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将医院打造为具有同仁特色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上任以来有哪些举措?

  伍冀湘: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同仁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从医院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除了传统的优势学科,医院的内、外科系统也曾有过辉煌。医院这几年在全力支持基础学科的发展,一个举措就是大胆引进院外人才,包括普外科、心血管中心、肝胆外科、神经内科等,也有一些医生是以多点执业的形式在同仁医院兼任科室职务。

  除了引进人才,医院内部的人才培养也是重要方面,我们在整合不同科室,加强跨科室之间的合作,比如眼科和胸外科、神经科的整合,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有明显优势。我们发现,来眼科就诊的部分患者其实是眼疾型重症肌无力,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涉及眼科、胸外科及神经科,我们就整合这三个科室,成立重症肌无力治疗中心,规范诊治流程。

  新京报:同仁医院一院三区的分布在医院中并不多见,各院区之间是如何定位的?

  伍冀湘:这也是历史形成的现状,甚至是被“逼”出来的,医院地处市中心,寸土寸金。同仁医院西院区占地28亩,几乎是北京三甲医院中占地最小的。2003年先后设立东院区、亦庄南院区。

  另外,随着北京市五环内不再新建大型医院的规定,2011年开始已经立项扩建南区。

  新京报:进展如何?扩建之后,医院重心是否会有所倾斜?

  伍冀湘:目前二期工程已经于去年年底奠基,医院动力中心工程已经开工,其他工程今年也有望正式开工。扩建后的南院区将从现在的500张床位扩大到900张左右床位。随着南区的扩建,医院的重心也将逐步南移,门急诊将部分疏解至南区,东西院区病床也将进一步压缩。

  医疗热点 

  现在的医生集团大多仍是雏形

  新京报:社会资本办医目前正热,同仁医院在之前也曾有过类似尝试。现在有没有新的尝试?

  伍冀湘:同仁医院过去在多种形式办医、社会资本办医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医院目前也正在探讨与社会资本的重新合作。有一家社会资本计划在贵州贵安新区建立一所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与公立医院合作。医院目前已经与资本方签订了框架协议,由社会资本出资建立医院,同仁医院冠以品牌,具体的合作细节仍待商讨。

  新京报:是否考虑过医疗集团的方式?

  伍冀湘:在医院的优势学科方面,我们将逐步成立医疗集团,医疗集团将涵盖全国、京津冀地区、北京市及东城区四个层面。

  全国范围内,在湖北、山西等地的一些协作医院希望与我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可能将全部纳入医疗集团进行管理。在京津冀地区,我们与张家口第四医院已经签订协议,对口帮扶,未来都有可能纳入医疗集团的范畴。

  新京报:近期也集中出现了多个医生集团,作为医院管理者,怎么看待目前的医生集团模式?

  伍冀湘:医生集团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是主流,但目前在国内,这种形式依然是少数,是多点执业政策逐步松绑后出现的现象,大多仍是雏形。

  对于医生集团的态度,首先要明确,它究竟是医疗机构,还是公司。如果是医疗机构,就应该有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如果未来医生集团发展也像国外一样,作为医院,只能应战。这也是医改进入深水区的一部分,会涉及很多敏感问题。

  新京报:您认为的深水区问题还有哪些?

  伍冀湘:深水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尤其是北京,医疗服务价格已经成为医改的瓶颈。如果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恐怕不能很好地体现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并不单纯是涨价的问题,而是一种结构调整,因为之前的定价并不包含医务人员的劳务进行核价。

  ■ 语录

  现在的医疗集团大都是松散的联系,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跑马圈地,医院之间依旧各自为政,目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集团,在政策层面也还存在一些阻力。

  ——伍冀湘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