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波兰经典《先人祭》如何在中国复活?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涨姿势】

  密茨凯维奇与他的诗剧巨著

  波兰诗人、剧作家、政治活动家亚当·密茨凯维奇被认为是波兰最伟大的国家诗人,开创了波兰浪漫主义诗学,在欧洲的文学传统中堪比拜伦和歌德。他的诗剧巨著《先人祭》深刻地影响了波兰的文学与文化发展。此次携话剧《先人祭》来华演出的弗罗茨瓦夫剧院院长涅什科夫斯基,如此评价其重要性:“《先人祭》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1967年,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波兰组织重排《先人祭》。11月25日,《先人祭》在波兰国家大剧院上演,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极其强烈。每当剧中人淋漓尽致地斥责沙皇残暴统治时,观众也都跟着朗诵台词,并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彼时苏联驻华沙大使在观戏中间狼狈退场,并立即向波兰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停演这部作品。

  密茨凯维奇写于1821年至1832年期间的这部作品,由于波兰这个东欧小国始终多舛的命运,在一百多年后重新激荡起了这个国家人民的反抗激情。尽管密茨凯维奇写下它的19世纪,人民反抗的是瓜分波兰的沙俄帝国,而重演的场景发生在20世纪中叶苏联在二战后与西方盟友划定势力范围后对波兰进行经济政治上的实际控制,但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民来说,二者激荡起的情绪生发了强度一致的共鸣。

  演出引发的震动并未就此结束。1968年1月,时任波兰领导人的哥穆尔卡下令全国禁演该剧。此举立刻激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随即在3月引发了全国性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可以说1968年“先人祭”事件对波兰成为今日之波兰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经典剧目的另一次成功改编要数1973年由康拉德·斯文斯基导演,于波兰克拉科夫上演的版本。这一版的编排,康拉德在导演和舞台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把整个剧院变成一个大舞台,把观众变成剧中人,演员和观众混在一起,台上台下连成一片。他将原著第二部和第四部的一部分放在剧院的休息厅、走廊里演出,观众一进剧院就能看到柱子边楼梯口坐着衣衫褴褛的乞丐,演出就从这里便开始了。当祭祀仪式结束后,观众同演员们一同进入剧场,在里面演出第三部。整个剧场的墙壁都用黑布蒙着,成为一个大监狱,演出中沙皇的宪兵背着长枪不时在观众身边逡巡……这一切都使观众感到,他们也是剧中人,仍然处在压迫之下。这一版的演出在波兰获得巨大成功,总计上演了269场,一直演到了1983年。

  中国演出版本不含第三部

  上周末,作为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开幕大戏,波兰剧院编排的最新版《先人祭》在首都剧场连演三天。有意思的是,这版《先人祭》与该作品以往的剧场呈现不同,新版并没有将诗剧中“思想境界最高、最能体现诗人的爱国情怀的”第三部放入其中,而是选择了浪漫主义气氛浓厚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四部进行演出。据介绍,他们打算将第三部单独编排,计划于明年上演。

  这样的编选尽管令一部分喜爱《先人祭》的读者感到失落,那种对于缺失了最关键部分的怅然,但恰恰可以引起一些有趣的思考。

  一方面我们想到,20世纪的动荡、压迫,世界格局的两极化以及由此产生出的各种震荡已经远离现在的生活体验,虽然那些震荡带来的影响依然改变着我们观物方式和行为,但是在剧场里观众与演员共同高呼反抗口号的场景已难以重现。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如今我们如何看待经典作品及其改编。今时今日,我们到底是否需要第三部?现在剧场中呼唤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第三部”?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想到,对于过去来说不能谈无法谈,“容易被惯于挥舞大棒者们肆意歪曲(1976年《先人祭》中文版译者易丽君语)”的第一、二、四部,放置到当下背景中,又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和解读?

  从天而降的各种垃圾、大段没有常规照明的看不清人的黑暗舞台、意象丰满的人偶,漆黑中的红外线直播摄像及投影,还有饰演古斯塔夫的男主角在最后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近乎独角戏的表演,这些舞台手法共同成功地烘托出了古老的先人祭中阴暗、神秘、激情、梦幻与现实交替的氛围。但是在氛围之外,我们到底又看到了什么?

  从7月31日晚首演的情况来看,观众们基本上是“平静地”看完了整场长达四小时的演出,很少有中场退席的人,并在演出结束时回报以长久而热切的掌声。从结束后的交流中可以发现,虽然很多观众对内容和诗文本身感到云山雾罩,但是基本上还是都被剧中营造出来的氛围所抓住并感染了。

  对于改编手法和舞台表现本身的优劣也许将引发一阵讨论,但或许更值得深入探究的,还是那个我们了解并不多的故事中所包含的能量及其在中国“复活”的可能性。

  □陈思安(作家、戏剧编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