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前陈丹青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抽出了木心谈自己创作的两万多字,现在这部分单独成书,可以说是木心的文学私房课,公开了自己的后台。
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我不想争论其中优劣,略从两篇访谈入手,一掠木心的传播学理念。1980年至1993年间,木心接受了八次访谈,其中两篇作为“案例”收入了这本书,他就是用这个案例对陈丹青等弟子说了些心得奥妙。国内有的作家包括出版社只是把访谈当做卖书的软广告,往往自问自答,发个通稿给媒体,以为这样就能达到传播的目的。其实不然。木心说得俏:“问,一定要别人问。左手挠右手,不痒,要别人挠,才舒服”。
木心对学生说接受采访要揣摩问者心理,要表达自己的个性,还要表现诚意。把访谈也当做一种创作,把每一个问题都看做一个小文章,全部的问题又当做一个大文章来结构:开头要破,中间承转,末了一定要转,把境界拔高。
《即兴判断》是回答台湾《联合报》的二十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对作品畅销与否的看法。这个问题其实是作家经常遇到的却不易回答的问题。木心认为第一个问题如文章开篇要一鸣惊人,要用力气,又要平平实实讲真话。木心渴望成功,但是当时他确实不算畅销书作家,有点名也不算大名,所以这个问题木心分了三段,先讲老实话:“成名与成功很难兼得,通常是两回事,成名不一定成功,成功不就此成名。”然后转个弯,畅销书的结果:“一时成起来的大名,缩小了,没了。”第三段,木心认为自己回答的是本质:“畅销书标示着那个畅销范围的文化水准,一般都着眼于谁写了畅销书,其实问题不在作者而在读者。”在读者看来,木心讲得很俏皮,但是这俏皮是真话是扎实。
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怎么办?木心认为,也要给对方面子。比如“你最喜欢的中文的文学刊物是哪些?”木心答:“正在寻找中。”不能老实说,这样淡淡一句是给对方面子,也是自己要面子。
受访者遇见愚蠢的问题怎么办?访谈出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不喜欢甚至非常看不上的问题,比如“您认为中国作家中,谁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呵呵,这大概是莫言获奖之前,作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木心回答“不知道”。这是老实话,但是只回答这三个字,是不够的,等于给提问者甩脸子。接下来还要铺陈一下。如果有人获奖只有三种必然:一、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二、译文比原文好。(木心说自己这是胡说,但是莫言得奖之后,还真有一种说法认为翻译帮莫言扬长避短了。)第三、现在是中国人着急,要到瑞典人也着急的时候,抛球成亲。木心自认这是把诺奖骂进去了,抛球成亲不是盲目嘛,让乞丐做女婿。
木心一再说回答可以刺他,骂他,但是要给面子,要忠厚,这就是老牌绅士的派头了。
另一篇《仲夏开轩》是回答加州艺术学院教授刘军的提问,这篇访谈的背景是木心的短篇小说翻译成英文,访谈是面对西方读者的,但是也会被中国人看到。比如“西方文化怎么影响你?”这是一个陷阱。木心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俏皮,要摆些感情,态度看似傲慢,语气要谦逊。木心和刘军访谈后,好几天出虚汗。这可是拼内力,招数又要轻灵。
木心这两堂课有一些看起来矛盾的原则,比如回答要老实,不能胡扯;又不能太老实,像小学生问什么答什么。别太长也别太短,不能两三句就没了,煞风景;滔滔不绝也不行,像个啤酒桶。要给面子,艺术上又不能让,“艺术是什么,是光明磊落的隐私!”这回答多么骄傲!
招供自己的写作,招供自己和记者的斗智斗勇,木心觉得难做又有趣,俭省用笔点到即止。木心渴望声誉,但不肯阿世,不安与自守,谨慎与旷达,肆意与节制,皆在此书。
□书评人 李峥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