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逝者

“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 持手术剪的“医侠”

2015年08月09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按惯例,80岁以后,医生都不会再上手术台。但黄志强不是,只要遇到疑难杂症,他都要亲自上阵。 解放军总医院供图
黄志强被同行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

  姓名:黄志强

  年龄:93岁

  出生地:广东省新会县

  生前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中国“胆道外科之父”

  去世时间:2015年4月24日

  去世原因:病逝

  总穿花格子衬衣、系红色领带,爱吃冰淇淋的“老顽童”黄志强走了。

  解放军总医院外科楼的院士办公室,仍为他留着。堆放在墙角的相框中,黄志强身着军装,目光笃定,一头如雪的白发干净整齐。

  4月24日,曾在这家医院救下无数生命的他,最终选择不用医疗手段延续自己的生命,于93岁的高龄病逝。他在遗嘱上写道:“生老病死是人的规律,我心坦然”。

  从医70多年的黄志强,是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他最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被同行称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

  “医侠”

  黄志强崇尚武侠小说里的英雄,尤其痴迷金庸。

  他更是医学的信徒,最终二者合一,集毕生精力于手术剪,成为一名在手术室里救死扶伤的“医侠”。

  与黄志强一起多次上过手术台的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姜凯说,黄老做手术思绪清晰,分离结扎,步步为营。

  黄志强曾说:“可能和自己的性情有关系,我做手术并不快,往往做一步,想一步,看着这一步没有问题,再进行下一步。”

  同行的评价是,黄老实施外科手术看不见血,术中解剖机构清晰,动作轻柔,止血彻底,手术做得很干净,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

  按惯例,80岁以后,医生基本都不会再上手术台了。但黄志强不是。“只要遇到疑难病症,他都要亲自上阵。”秘书王燕生说。

  80高龄仍主刀手术台

  尽管只在解放军总医院住了三个月,现在回忆起黄志强的面孔,26岁的王楠仍难忍悲伤,不时低声啜泣。

  18岁那年,王楠在河北的家中意外被摩托车撞伤,导致十二指肠破裂。很快,她的肚子涨得像鼓,肚皮也变成紫色。

  她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了7天。期间一次手术时,她的家人被告知,“人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了”。

  醒来时,王楠发现自己的身上插满了管子,嘴上也插着呼吸机。

  她记得,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她是后腹膜感染。偶然的机会,重症监护室的宋主任请黄志强看了一下自己的病情。

  黄志强发现王楠的身上出现很多红点,这意味着,王楠的后腹膜已经感染了。黄志强立马安排第二次手术。

  已80多岁高龄的黄志强亲自主刀进行数次手术后,王楠逐渐康复。

  “如果不是黄爷爷,我可能已经没命了。”王楠抽泣着说。

  “南吴北黄” 肝胆相照

  医学界有“南吴北黄”之说。

  “南吴”则是指著名肝胆外科专家、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北黄”说的就是黄志强,

  吴孟超曾评价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他比我大8个月,我专攻肝脏,他专搞胆道,我们肝胆相照。”

  在整个医学生涯中,黄志强的开拓精神为其赢得了多个第一。

  1957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病。接受手术的战士肝内有结石,过去做过手术,但还是老犯病。黄志强反复研究了病人的病情,他分析:“胆石就在肝内的某一个部分,如果把这部分肝切掉,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呢?”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肝脏内部因为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因此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但黄志强认准了自己的判断。手术很成功,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这一术式国内外沿用至今。

  2000年,78岁的黄志强凭借《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90岁的黄志强院士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这是授予在国际上为外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专家的最高荣誉。

  风度翩翩“老顽童”

  在秘书王燕生眼中,黄志强对待工作就像一场游戏或比赛,时刻充满兴趣。这让她觉得,从医70多年的黄志强,像是在玩味医学。

  黄志强的医学生涯,萌芽于他16岁考入医学院时。他真正对外科产生兴趣,则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

  那是在一次生理实验课上,大家拿着手术刀轮流做一些模拟实验。主讲这门课的林丛敏教授鼓励大家:“谁做得最好,谁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做气管切开术插管时,黄志强刀法娴熟、技艺精湛,整个实验一气呵成。林丛敏兴奋地拉住黄志强说:“你的实验做得不错,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到了耄耋之年,黄志强与普通老者仍然有着不同的一面。

  他玩微信,跳交谊舞,看3D电影,喜欢摄影,照相时总会调皮地比起V字。有人说他是个可爱的老头儿,也有人笑称他是“老顽童”。

  伴着舞曲,一个轻盈的侧转身,黄志强跳入了镜头中。

  最近几年,黄志强还迷上了摄影。每次出去郊游,他都会在脖子里挎上相机,随时按下快门,并在送给别人的照片中写下几句寄语。

  在最后的影像资料中,他腰杆挺得笔直,脸上带着浅笑,俨然一副舞者的模样。身边的医护人员对他的评价相似,“他从来都是风度翩翩。”

  最后岁月 “我心坦然”

  黄志强的微信朋友圈中,留存着几张身着蓝白色条纹病号服的照片。那是他生命中最后的留影。

  2013年5月,前往一次会议的路途中,黄志强在滚梯上突然瘫倒在地。秘书王燕生回忆,他的身体瘫软如水,拉都拉不住。事后诊断,黄志强此次摔倒是因为颅内出血。

  这并不是致命的伤病。不过,从2007年开始便靠起搏器支撑心脏跳动的他,在外科病房住了两个月后,转入内科病房。

  他再也不能跳舞了。

  他的心脏一直不好。这两年来,黄志强的孙女黄微每次见到他,“基本上都是在病房。”如果情况好的话,身边的人会推着轮椅上的黄志强,在楼道里随便转转。有时他也会不太愿意说话,也许是因为不想让人看到他脆弱的样子。

  而在此之前,黄志强总是西装革履,腰板挺得笔直。

  临终陪伴黄志强的护士长张丽萍记得,黄志强最常见的打扮是,黑色西服配花格子衬衣,打蓝色或红色的领带,脚穿一双白面黑底的皮鞋。

  这一切,都在这个春天的上午永远地停止了。他选择不让医生用医疗手段延续自己的生命。一代大师,最终选择在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中,悄然离开。

  事先写好的遗嘱上,留下这么一句话,“生老病死是人的规律,我心坦然。”

  寄语

  您对工作,就像游戏一样,一直饶有兴趣。您在游戏之中,深入探讨生命本质,从未间断。您认为,其实生与死之间,只隔着一根发丝的距离。当您感觉身体极度匮乏,瘦弱不堪精疲力竭时,您知道油灯即将耗尽。一切的治疗对您来说已毫无意义。您选择了再也不肯接受治疗,直至生命终结。——秘书王燕生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实习生 刘韶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